首页 理论教育 青浦地名故事:从军中祭祀堂到赤乌庵

青浦地名故事:从军中祭祀堂到赤乌庵

时间:2023-10-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赤乌庵又名“赤邬庵”,俗名“赤膊庵”,是上海地区最早的寺庙之一。他们还想出一个更好措施,就是三国赤乌元年在重固福泉山对河,建军中祭祀堂和塔,以此来鼓励生者,悼念死者,安慰家属,从精神上予以最大激励。后来,青东水军训练基地被撤销,在福泉山对河,今孙家圩张墅泾边的军中祭祀堂亦“军转民”,因建于赤乌年代而取名赤乌庵。(杜燕)青龙舰与赤乌庵夏培德画

青浦地名故事:从军中祭祀堂到赤乌庵

赤乌庵又名“赤邬庵”,俗名“赤膊庵”,是上海地区最早的寺庙之一。今重固镇孙家圩张墅泾边上的一寺二塔即为其遗址。

三国时期,吴国为发挥自身优势,改进战舰,提高训练水平,打造一支强大的“战之必胜”的水军队伍,所以决定在吴淞江建立水军后方训练基地。他们在青龙镇即今旧青浦地区打造主舰。因此处位于吴国之东部,传说青龙是东方瑞兽,故以“青龙”命战舰名。训练水军分两个阶段:初级阶段,在安亭以北进行训练;高级阶段,向南经重固到淀山湖进行训练。经高级阶段训练,达到合格要求的才称得上“所向无敌”的水军。在初级阶段,训练已十分严酷,因疲劳过度,损伤是常事,甚至有的死亡。高级阶段,不用说淀山湖,即使在重固福泉山附近水域常有巨浪冲击福泉山岩石,把战舰冲得或倾斜,或转向,或撞击其他船,或立即沉没。

这样训练出来的水军确实有“战之必胜”的本领,但是士气低落。士气低落就失去了战斗力,战争的胜负还是决定于人,人是第一因素。为此决定,首先是提高他们的待遇,改善士兵的生活,使他们有强健的身体。其次是提高船舰的安全度,有些训练项目尽量在陆地进行,力求降低危险程度。他们还想出一个更好措施,就是三国赤乌元年(238年)在重固福泉山对河,建军中祭祀堂和塔,以此来鼓励生者,悼念死者,安慰家属,从精神上予以最大激励。由于这些措施得到落实,水军士气大增。之后,孙权又在赤乌二年在安亭建祭祀所(即今菩提寺),进一步鼓励将士,保持高昂斗志。

后来,青东水军训练基地被撤销,在福泉山对河,今孙家圩张墅泾边的军中祭祀堂亦“军转民”,因建于赤乌年代而取名赤乌庵。此后才有安亭菩提寺和金山两座赤乌年代的寺庙。(www.xing528.com)

(杜燕)

青龙舰与赤乌庵夏培德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