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德彪西《月光》:印象主义作品赏析

德彪西《月光》:印象主义作品赏析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月光》是德彪西钢琴组曲“贝加摩组曲”其中的第三曲,是德彪西音乐创作早期的作品,也是德彪西最为经典的作品之一,几乎只要对德彪西有所耳闻的人,都会知道他的这部作品。(二)演奏与教学分析德彪西“贝加摩组曲”第三曲《月光》,以轻柔的笔触、恬淡的色调以及诗意的柔情,绘声绘色地描绘出一幅夜色茫茫、诗人望月咏怀的美妙花卷。

德彪西《月光》:印象主义作品赏析

(一)背景介绍

月光》是法国印象主义音乐创始人德彪西早期的代表作品,其缥缈、虚幻的审美境界、奇异绝美的色彩变化与印象派画作如出一辙,深得听者的喜爱。《月光》是德彪西钢琴组曲“贝加摩组曲”其中的第三曲,是德彪西音乐创作早期的作品,也是德彪西最为经典的作品之一,几乎只要对德彪西有所耳闻的人,都会知道他的这部作品。但是,由于人们经常把它单独抽出来演奏,导致很多人对“贝加摩组曲”并不是特别的熟悉,人们通常以其“不具有印象主义风格典型性”而忽视了这部作品的重要性,这实在是令人深感遗憾的事情。

“贝加摩组曲”是德彪西的早期作品,由《前奏曲》《小步舞曲》《月光》《巴斯比舞曲》等四首小曲组成,作于1890年,但是却直到1905年才出版,前后历时15年,由此可见这一组曲的写作经过了相当长时间的推敲。第一首《前奏曲》,整首曲子都笼罩在柔美又热情的光辉中,第一个和弦极为大气地泼洒出一大团色彩,之后音阶式的主题灵动地拖曳几笔,就这样成就了一幅水彩画。据说此曲颇得岩井俊二的胃口,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就在这片溶溶脉脉中一一铺陈开来。此曲保留了传统前奏曲作为组曲之序的特点:音阶式的主题流畅而带有即兴感。这一主题用的是多里亚调式,又带有五声音阶的某些特点,因而显得兼有古风和东方色彩。乐曲的第二主题用的则是爱奥尼亚调式。运用欧洲中古调式和东方音乐元素是德彪西最有特点的写作风格之一,在这首《前奏曲》中已有很明显的体现。第二首《小步舞曲》则显得颇为离经叛道。传统小步舞曲庄重典雅,这首曲子一上来音量极轻,节奏性很不稳定,旋律诙谐讽刺色彩浓重,左手的低音跳奏疑似蹑手蹑脚。弹奏这首曲子便好似触摸一件珍贵的瓷器,触键快速而轻柔,要听上去像古钢琴作品一样。第三首《月光》应该是曝光率最高的曲子。首先,它是德彪西早期钢琴曲中唯一采用描绘性标题的作品(而不是像其他三首那样采用体裁名称)。描绘性是印象主义音乐最大的特征,可以说德彪西从这时开始逐渐走上了对印象主义音乐的探索之路。其次,《月光》的处理手法打破了许多常规,如音程的平行进行、不协和音的悬置或延迟解决等。最后一首《帕斯比叶》看似简单的谱面弹起来却困难无比。左手是从头到尾持续跳动的音型,右手旋律灵动轻巧,一不小心就弹粗莽了。曲子的旋律古风明显,和声处理上再次大量运用中古调式,加上轻盈的触键,显示出对法国18世纪羽管键琴的模仿。德彪西擅长利用巧妙的调性布局来增加乐曲的色彩感。这首曲子中三降和四升两个调性交替出现,听上去却极为自然。顺便提一下,正常速度的版本在一分钟二十秒左右的时候会突然冒出一个很短小的新主题。

(二)演奏与教学分析(www.xing528.com)

德彪西“贝加摩组曲”第三曲《月光》,以轻柔的笔触、恬淡的色调以及诗意的柔情,绘声绘色地描绘出一幅夜色茫茫、诗人望月咏怀的美妙花卷。同时通过柔美的旋律、浓郁的调性、清澈的和声以及流畅的织体形象而又鲜明地描绘了月光下大自然的美妙精致。《月光》这首曲子没有古典作品中那种常见的方正结构,但是乐句、乐段的结构还是十分清晰的,句法之间的关系也是层次分明,体现出歌曲结构里面“分节歌”的机构特征。这首曲子是德彪西早期创作的,比较偏重表现旋律,主题气息悠长,音色纯净。作品的第一段就出现一串平行三度音构成的加厚型旋律,使人产生对月光的遐想。接下来的主题则是显现出下行运动的趋势,间插的旋律片段上下起伏,舒缓而又悠长。整首曲子的大部分主题都没脱离D大调式的领域,只有后面的发展段落有设计地使用了混合利底压的降七级和利底压的升四级音程,使旋律产生一种神秘而又朦胧的意境

作品的最后是由分解和弦以及琵琶音构成的一个尾声段落,再次强调降七级构成的旋律进行,调式的交替表换使调性色彩变得模糊而又神秘。整体的音响柔美飘然,呈现出的是半透明状态。此处的音乐速度缓慢缓弱直到曲终,感觉就像是乘浓雾似的下沉。音乐形象仿佛月亮已经偏西,夜风渐止,东方天际微微泛白,夜色即将过去。最后,音乐以主和弦琶音结束,音色清晰、柔美、明净,整首曲子结束时旋律音停留在属音上,好似月亮的影子悠长回荡,从中不难看出德彪西独具匠心的艺术处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