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春秋繁露:灭亡国家的经验教训

春秋繁露:灭亡国家的经验教训

时间:2023-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导读灭国事分为上下两篇,主题相同,皆言春秋时期诸侯衰败亡国的经验教训,似应本为一篇。楚王髡托其国于子玉得臣6,而天下畏之;虞公托其国于宫之奇,晋献患之。即下文所说,郑国借宋国、蔡国、卫国之力很容易就灭亡了载国。《春秋》记载被弑杀的国君有三十六位,被灭亡的国家有五十二个。到了楚王髡杀死子玉得臣,天下就轻视楚国;虞公不任用宫之奇,晋献公就灭亡了虞国。

春秋繁露:灭亡国家的经验教训

导读

灭国事分为上下两篇,主题相同,皆言春秋时期诸侯衰败亡国的经验教训,似应本为一篇。上下篇总结出的亡国原因略有不同。上篇举卫侯朔、晋赵盾、楚王髡、虞公事,说明国君托其国于贤臣的必要,以及失贤臣之后果,强调君臣相辅对于国家安危的重要性。同时以音训的方法指出合格的王者要能使天下归往,合格的君主要能与臣民同群。小国若想在乱世中保住国家,要与诸侯会聚联盟,危难时才能得到救护。

王者,民之所往。君者,不失其群者也。故能使万民往之,而得天下之群者,无敌于天下。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小国德薄,不朝聘大国,不与诸侯会聚,孤特不相守,独居不同群,遭难莫之救,所以亡也。非独公侯大人如此,生天地之间,根本微者,不可遭大风疾雨,立铄1消耗。卫侯朔固事齐襄2,而天下患之;虞虢并力,晋献难之3。晋赵盾,一夫之士也,无尺寸之土,一介之众也,而灵公据霸主之余尊,而欲诛之,穷变极诈,诈尽力竭,祸大及身。推盾之心4,载小国之位,孰能亡之哉?故伍子胥,一夫之士也,去楚,干5阖庐,遂得意于吴。所托者诚是,何可御邪?楚王髡托其国于子玉得臣6,而天下畏之;虞公托其国于宫之奇,晋献患之。及髡杀得臣,天下轻之;虞公不用宫之奇,晋献亡之。存亡之端,不可不知也。诸侯见加以兵,逃遁奔走,至于灭亡而莫之救,平生之素行可见也。隐代桓立7,所谓仅存耳,使无骇帅师灭极,内无谏臣,外无诸侯之救;载亦由是也8,宋、蔡、卫国伐之,郑因其力而取之。此无以异于遗重宝于道而莫之守,见者掇9之也。邓、穀失地,而朝鲁桓,10邓、穀失地,不亦宜乎?

注释(www.xing528.com)

1铄(shuò):损耗,削弱。2卫侯朔固事齐襄:卫侯朔,即卫惠公,卫宣公之子。他设计害死了自己的两个贤能的哥哥伋与寿,激起了国人的愤恨,即位后被在卫国主政的左右两公子赶走。卫侯朔就依附自己的舅舅齐襄公杀掉两公子复位。3虞虢并力,晋献难之:晋献公意图吞并虞国和虢国,私下和荀息商议说:“吾欲攻郭(虢),则虞救之;攻虞,则郭(虢)救之,如之何?愿与子虑之。”荀息就给他献计策,用屈产名马和垂棘之地的玉璧买通虞公,假道伐虢,回来顺道灭了虞国。4推盾之心:与赵盾推心置腹,诚意任用。5干:求,求取信任。6子玉得臣:楚国大夫。曾受到楚王重用,数次建议楚王进攻中原各国。后因城濮之战为晋军大败,被楚王勒令自杀。7隐代桓立:隐,指鲁隐公。桓,鲁桓公。隐公、桓公皆鲁惠公之子,隐公年长庶出,桓公年幼母贵,隐公被立为君是因为惠公死时桓公尚幼,恐诸大夫不能辅佐,遂先立隐公,待桓公年长后归政,故说“隐代桓立”。8载亦由是也:载,亦作“戴”,春秋时期的小国,为郑国所灭。即下文所说,郑国借宋国、蔡国、卫国之力很容易就灭亡了载国。9掇:拾取。10邓、穀失地,而朝鲁桓:邓、穀,指邓国和穀国,都是春秋时期的小国,为楚国所灭。桓公七年,两国国君曾经朝见鲁桓公。

译文

王的意思,是天下百姓归往。君的意思,是不会失去自己的群众。因此能让百姓归往,得到天下群众的心的,就会天下无敌。《春秋》记载被弑杀的国君有三十六位,被灭亡的国家有五十二个。小的国家德行微薄,不朝觐聘问大国,不与各诸侯会聚结盟,孤立而不相互防守,单独行事不和群,遭遇祸难没有人救援,这就是国家灭亡的原因。不仅公侯大人如此,生于天地之间,根基浅微的事物,不能经受疾风暴雨,会立即消亡耗尽。卫侯朔服事齐襄公,天下都为此忧虑;虞国、虢国合力,晋献公也觉得为难。晋国的赵盾,只是一介卿士,没有一寸土地,一个兵众,而晋灵公凭借祖父晋文公的霸主余尊,想要诛杀赵盾,结果使尽权谋欺诈,用尽力气,大祸反而降临自身。如果灵公能诚心任用赵盾,即使只是小国之君,谁又能让他灭亡呢?因此伍子胥只是一介卿士,离开楚国,求得吴王阖闾任用,便在吴国得到重用。如果所依托的确实是贤人,谁还能够抵御?楚王髡将国事托付给子玉得臣,天下诸侯都畏惧楚国;虞公将国事托付给宫之奇,晋献公就对此担忧。到了楚王髡杀死子玉得臣,天下就轻视楚国;虞公不任用宫之奇,晋献公就灭亡了虞国。能使国家存续还是灭亡的根本,不可以不知道。诸侯被别国军队侵犯,就四处逃奔,以致灭亡也无人救助,从他平日的行为就可以发现。鲁隐公代替桓公继位,仅仅是为保存鲁国,隐公派遣无骇率领军队灭掉极国,极国内无人进谏,国外又无诸侯救援;载国的灭亡也是这样,宋国、蔡国、卫国攻打它,郑国借这些国家的力量灭亡了它。这与将宝物遗落在路上却无人看守没有什么不同,看见的人就会拾取。邓国、穀国失去国土,还要朝拜弑亲夺位的鲁桓公,邓国、穀国失去国土,不是应该的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