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细读淮南子》:学习目的与态度的不同分析

《细读淮南子》:学习目的与态度的不同分析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是故圣人之学也,欲以反性于初,而游心于虚也①。对于学习的态度,“圣人”“达人”“俗世之学”三类人,理念和目标各不相同,《淮南子》中进行了这样的分析:因此圣人的学习,是想用来使人的性情返回到开初的淳朴状态,使心灵在无情无欲的境界中游弋。通达知命的人的学习,想要用来在空旷的环境中通达性命,而在寂静中得到觉醒。即使有烈火、洪水漫延天下,自己的精神也不会在心意中有任何损害。

《细读淮南子》:学习目的与态度的不同分析

是故圣人之学也,欲以反性于初,而游心于虚也。达人之学也,欲以通性于辽廓,而觉于寂漠也。若夫俗世之学也,则不然:擢德img性,内愁五藏,外劳耳目,乃始招蛲振缱物之豪芒,摇消掉捎仁义礼乐,暴行越智于天下,以招号名声于世,此我所羞而不为也。是故与其有天下也,不若有说也;与其有说也,不若尚羊物之终也始,而条达有无之际。是故举世而誉之不加劝,举世而非之不加沮。定于死生之境,而通于荣辱之理。虽有炎火洪水弥靡于天下,神无亏缺于胸臆之中矣。若然者,视天下之间,犹飞羽浮芥也,熟肯分分然以物为事也

【注释】

①性:指人的本性,亦即天性。《缪称训》:“性者,所受于天也。”虚:指无情欲。《氾论训》高诱注:“虚,无欲也。”②达人:通达知命的人。辽廓:旷远,空阔。③擢(zhuó):去掉。《方言》卷三:“擢,拔也。自关而西或曰擢。”img(qiān):杨树达《淮南子证闻》:当为“img”。《说文》:“img,拔取也。”按: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img,亦作搴、作img、作img、作img。”招蛲(náo):有循环往复之义。借作“挑挠”。陆德明《经典释文》引李颐曰:“挑挠,犹宛转也。”振缱(qiǎn):情意缠绵的样子。摇消掉捎:高诱注:“未之能行也。”按:《大藏音义》卷六十四:“掉捎:掉,摇也,振也。捎,动也。”有奔走鼓动之义。暴:表露。越:扬。④说:通“税”,亦通“脱”。舍弃义。⑤尚羊:逍遥义。“终也始”:《道藏》本、刘绩《补注》本同。疑衍“也”字。条达:通达。⑥劝:勉力。《说文》:“劝,勉也。”以下两句出自《庄子·逍遥遊》。沮(jǔ):沮丧。⑦弥靡:漫延。⑧芥:《集韵》“黠”韵:“小艸。”熟:《方言》卷七钱绎笺疏:“孰、熟古今字。”分分然:忙乱的样子。

【细读】(www.xing528.com)

对于学习的态度,“圣人”“达人”“俗世之学”三类人,理念和目标各不相同,《淮南子》中进行了这样的分析:

因此圣人的学习,是想用来使人的性情返回到开初的淳朴状态,使心灵在无情无欲的境界中游弋。通达知命的人的学习,想要用来在空旷的环境中通达性命,而在寂静中得到觉醒。至于像世俗之人的学习,就不是这样。他们抛去人的道德和天性,内心使五脏愁苦,外部使耳朵妄听、眼睛妄视,使之劳困,开始永无休止地追求毫芒之利,奔走鼓动仁义礼乐,并在天下散播推行智巧和诈伪,来求得在世上昭显得到好的名声,这种行为是我所感到羞愧而不干的事。因此与其这样占有天下,倒不如抛弃了它;与其舍弃了它,倒不如逍遥于万物的变化之中,而和有、无的境界相联系。因此整个社会赞美他,他也不因此更加努力;整个社会都非难他,他也不感到沮丧,在生和死的环境中泰然处之,而在荣宠耻辱面前无动于衷。即使有烈火、洪水漫延天下,自己的精神也不会在心意中有任何损害。如果像这样的话,看待天下之间的万事万物,就像飞过的羽毛和浮动的小草,谁肯忙乱地把外物当作一回事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