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声音景观的形塑与意义关联

声音景观的形塑与意义关联

时间:2023-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一空间中的不同声音对于身处其中的不同听觉者来说各有差异,特别是“标志性声音”对于地方共同体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值得一提的是,“声音景观”所生产的意义关联,不仅通过听众长时间的接触来形成,也依靠唤醒听众脑海中的记忆场景来完成。凭借听众相似的身份认同与场景记忆,大学校园广播与主体、环境密切互动,完成了“声音景观”的建构。

声音景观的形塑与意义关联

空间塑造这一概念是将听觉符号综合化以及环境化后的产物,包含着听觉符号的生产和物理边界的限制。在空间中有各种声音符号,既有校园广播中传递出的主播的声音,还有在广播播放时周围的环境音、讨论音、背景音等。声音通过安放在校园各处的喇叭传递出来,这些声音符号在校园中流通、扩散,被解读以及被记忆,形成了一种充满想象又具有内容的传播氛围。

作为人体感官接收到的媒介符号的一种,与视觉符号不同的是,广播所传播的声音符号具有更强的介入性和存在感。因为声音总是在空间中传播的,其自身即构成一种包围着人的环境,或者说是空间的一部分。校园广播即是这样的存在,既连接起了声音,又包含着个体生活与移动的实体的、物理的环境——听众不仅仅收听其所传播的听觉符号,同时也享受着校园中所特有的下课铃声、同学的讨论声、汽车的鸣笛声等。随着听众在物理环境中的移动,声音随着我们的行为互动而持续变化,构成一个能带来想象的、共同体的听觉空间。这也是大学校园“声音景观”形成的基本层次。

“声音景观”不仅仅指人在校园空间中可以听到的声音,更加强调个体对这一声音环境的印象,甚至是其心中所“构想”的各种声音。“构想”的过程就包含自我建构的过程,也包含意义空间的生成过程。同一空间中的不同声音对于身处其中的不同听觉者来说各有差异,特别是“标志性声音”对于地方共同体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在校园这一空间中,强势存在的校园广播的声音正是这样的标志性声音,进行着强烈的意义输出。对于长期收听校园广播的听众而言,在收听过程中将校园广播的播报内容与其校园体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增进其身份认同,唤醒其相关的场景记忆。这在校园这个空间中便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义关联。大学校园广播引发学生关注校园新闻、提供讨论话题、促使学生达成共识,并成为生成情感记忆的重要媒介。听众通过在有限空间里的长期、固定的介入,参与到校园广播的传播仪式之中,与其进行互动,对这一空间产生依赖和亲近感。当其再次身处校园听觉空间之中,接收到这样的听觉符号时,便能够唤醒他们寄托在这个空间中的情感,产生共鸣,强化身份认同感。(www.xing528.com)

值得一提的是,“声音景观”所生产的意义关联,不仅通过听众长时间的接触来形成,也依靠唤醒听众脑海中的记忆场景来完成。听众在收听校园广播重复播放的内容时,会回想起以往校园生活中的类似经历。这种场景化的记忆是对校园学子身份认同感的最高表达,让学生成为意义上的共同体。凭借听众相似的身份认同与场景记忆,大学校园广播与主体、环境密切互动,完成了“声音景观”的建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