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子》的成书年代-古代中国的宇宙论

《老子》的成书年代-古代中国的宇宙论

时间:2023-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道家文献的代表,《老子》对后世的影响不可谓不大。可见《老子》的成书时期也在春秋末年。郭店楚简《老子》可见,竹简本《老子》的成书时期随着墓主的死亡年龄及入手《老子》的时期变动而变动。换言之,三份文本之中根本不存在称得上是《老子》雏形的共同部分。因此,《老子》不可能是汇总而成的。但是,这只能推出《老子》成书的最晚时间段,并不能完全否定春秋末战国初成书的可能性。

《老子》的成书年代-古代中国的宇宙论

作为道家文献的代表,《老子》对后世的影响不可谓不大。一般认为《老子》的作者是老聃,可是老聃的传记记载本身就十分暧昧模糊,让人不知其所云,甚至还有人怀疑老聃是不是真实人物。《老子》的作者是谁,又是在什么时候成书的呢?这个谜题千百年来一直困扰着人们。

最近,考古学家们陆续发现了似乎能帮助我们揭开这个谜题的线索。最初的发现是1972年湖南省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两份《老子》帛书,第二件发现是1993年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战国中期楚墓出土的三份《老子》竹简。下边我们便利用这些新出土资料,尝试讨论老子之谜。

《老子》的成书年代众说纷纭。《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说老子(李耳、老聃)是管理周室藏书的史官,孔子从鲁国跑到周的首都洛阳学习时,曾师从老子习礼。假如《史记》记载为真,那么老子和孔子几乎是同时期,即春秋末年之人。司马迁又写道,老子看到周室衰微,遂往西而去,途中在守关官员尹喜的请求下写下了《道德经》(即《老子》)上下两篇,五千余言。可见《老子》的成书时期也在春秋末年。这是目前把《老子》成书推得最前的观点。然而,这种观点对《史记》的记载未加批判便全面采信,缺乏学术说服力,早被否定了。

与之相比,有观点认为今本《老子》成书于汉武帝时期,这是把《老子》成书推得最晚的观点。这个观点最大的论据是,最初引用《老子》文本、且引文和原文几同,还写明引文源于《老子》的文献就是汉武帝时成书的《淮南子》。在这个观点之中,《老子》非一人写成,而是古来谚语、箴言的文集,慢慢成形,到了汉武帝时期,书中内容变得和今本一样后,人们虚构了一个叫老子的人出来,假托其作,冠以《老子》之名。

这两个观点告诉了我们《老子》成书时期的上限和下限,其他诸说所指的时期都处于两者之间,而上文提到的考古学发现则让我们能够推测出一个更为精准的答案,以下是笔者的推论:

首先是汉文帝时期(公元前168年)修筑的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两份帛书《老子》。这两份《老子》都是写本,除了上下两篇的顺序和今本颠倒之外,内容本身和今本无太大差异。中国的研究者将之分别命名为甲本、乙本。乙本避汉开国皇帝刘邦讳,把所有“邦”字改为“国”字,但甲本不改,依然用“邦”字。“邦”字成为名讳是在刘邦逝世,获“高祖”谥号之后的事,从而甲本的成书时期应在刘邦卒年,即公元前195年之前。既然甲本《老子》是写本而非原本,那么原本《老子》的成书便可追溯到汉帝国建立之时(公元前202年)了。马王堆甲本、乙本的发现,完全扳倒了《老子》成书于汉武帝时期的观点。

然后是荆门市郭店楚墓出土的三份《老子》竹简。从随葬品的特征推测,这座楚墓修筑于战国时代(公元前403—前221)中期后半段,即公元前300年前后。墓主的推测年龄目前还未公开,不过可以肯定是成年男性。郭店楚简的三份《老子》分别被命名为甲本、乙本、丙本,应是墓主生前所有的书籍,那么这三份写本成书日期便可追溯到公元前300年前几年乃至前几十年之间。假设墓主60岁去世,20岁左右入手《老子》的话,那么竹简本《老子》在公元前340年左右便已写成;假设墓主30岁去世,20岁左右入手的话,那就回溯10年,写于公元前310年之前。

郭店楚简《老子》

可见,竹简本《老子》的成书时期随着墓主的死亡年龄及入手《老子》的时期变动而变动。不过正常而言,原著成书之后到流入社会传抄流传要经过相当一段时间。因此原本《老子》还能够在公元前300年的基础上继续往前追溯,即很有可能在战国前期(公元前403—前343)至中期(公元前342—前282)之间已经成书。(www.xing528.com)

但是郭店楚简《老子》有一个问题我们必须正视。马王堆帛书《老子》是完整的文本,与今本内容无太大差异,可是竹简本《老子》的篇幅却比现行的81章《老子》少得多,甲乙丙三本合计才31章,只有今本1/3多一点儿。

我们该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呢?有观点认为当时已经存在和今本内容无太大差异的《老子》文本了,甲乙丙三份竹简都是该文本的抄本;另一种观点认为当时还没有近似今本《老子》的文本,这三份竹简本是今本《老子》成书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笔者个人赞同第一种观点,即竹简《老子》是抄本。我们假设竹简《老子》不是抄本,而是成书过程中的过渡性文本,那么这三份文本应该有一个共同的核心(core)才对。核心部分首先形成,然后逐渐添上二次、三次加工,最终形成今本所示的内容。越古老的写本,核心部分之外的加工元素越少,越新的写本加工元素就越多。然而这三份文本完全没有这种情况。

三份文本所谓的共同部分只有一处——甲本、丙本内容见于今本《老子》第64章后半部分。换言之,三份文本之中根本不存在称得上是《老子》雏形的共同部分。

那么,《老子》会不会像今天的工业模组化生产那样,几个部分各自写作,然后再汇总到一起的呢?如果各个部分的作者都是同一人,那这种写作方式本身就没什么意义;如果各个部分的作者不是同一人,即《老子》是由多个作者共同完成的话,由于不存在一个统一的写作目的,全书的思想内容必定结构松散,缺乏整合性。况且,根本就没有一个主体最终整合《老子》文本。因此,《老子》不可能是汇总而成的。

综上,认为郭店楚简《老子》是今本成书途中的三种过渡性文本这一解释是不成立的,于是只剩下一种可能,即郭店楚简的三份《老子》是抄本。抄本作者出于某种意图,从已经存在的完整本《老子》中各自摘抄了一部分。而且甲本和丙本的共同部分中还有相当多的文字差异,可见应该不是同一文献的三份抄本,至少甲本和丙本是从不同版本上抄下来的。

这表明,在公元前300年更早一段长时间之前,社会上已经流传着好几个版本的《老子》了。如前所述,从原著写成到传抄,再到广泛传播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公元前300年左右的古墓中出土了三份《老子》抄本,证明《老子》最晚在其五六十年前已经成书。但是,这只能推出《老子》成书的最晚时间段,并不能完全否定春秋末战国初成书的可能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