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观山湖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报告:鸳鸯的生态特征和保护现状

观山湖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报告:鸳鸯的生态特征和保护现状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鸳鸯[Aix galericulata ],为鸭科小型鸭类,全长39~45 cm。鸳鸯栖息于山地的溪流、河谷中,常见于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的沼泽、芦苇塘及湖泊等。孵化期28~29 天。鸳鸯以动物性食物为食,也吃一部分植物性食物。国内繁殖于内蒙古、东北、黑龙江、河北、贵州、云南以及福建等地。另外,鸳鸯繁殖筑巢时需要利用大树的“天然树洞”,而这种大树逐渐减少,这也是鸳鸯致危的一个重要因素。鸳鸯已被我国列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观山湖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报告:鸳鸯的生态特征和保护现状

鸳鸯[Aix galericulata (Linnaeus)],为鸭科小型鸭类,全长39~45 cm。雌雄异色。雄鸟羽色鲜艳,头具羽冠。羽冠由枕部铜赤色长羽和后颈的暗紫色和暗绿色长羽构成。翅上有一对醒目的栗黄色扇状直立帆羽。头顶、额深蓝绿色。眼周白色,向后延伸成白色眉纹。下颈、背、胸暗紫褐色,并有铜绿色金属反光。尾羽暗褐而带金属绿色。颈羽侧有领羽,细长如矛,呈辉栗色。翼镜蓝绿色,先端白色。腹以下白色,胸侧有两条白色细斜线,肋土黄色。雌鸟无羽冠,两翅无帆羽。嘴基有白环。眼周和眼后为一条纵纹白色,头和颈的背面为均灰褐色,上体余部橄榄褐色;颊、喉及腹均白色。

鸳鸯栖息于山地的溪流、河谷中,常见于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的沼泽、芦苇塘及湖泊等。9月下旬开始南迁,4月初迁至繁殖地,迁来前已成对,5月中旬在大树洞中营巢。5月中、下旬产卵,每窝卵7~12 枚。孵化期28~29 天。鸳鸯以动物性食物为食,也吃一部分植物性食物。动物性食物主要是各种昆虫,其次是虾、蜗牛、蜘蛛以及小型鱼类和蛙类等其他动物。植物性食物则主要是青草、草籽、水生苔藓类等。繁殖结束后主食为植物性食物。

国内繁殖于内蒙古、东北、黑龙江、河北、贵州、云南以及福建等地。迁徙时,沿着东南沿海一带以至长江中、下游及东南各省,在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台湾等地越冬,有时也见于山西、甘肃、四川、贵州、湖南、云南、广西等处。国外分布于俄罗斯、朝鲜北部、日本,偶见于印度。(www.xing528.com)

未见有大范围的估计数量报道。人为捕捉或掏取幼鸟是主要致危因素。另外,鸳鸯繁殖筑巢时需要利用大树的“天然树洞”,而这种大树逐渐减少,这也是鸳鸯致危的一个重要因素。鸳鸯已被我国列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