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贺兰山志》:鲜卑族与贺兰山得名

《贺兰山志》:鲜卑族与贺兰山得名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鲜卑各部入主大漠并吸收留牧的匈奴十余万众,活动于阴山、贺兰山和祁连山一带,势力十分强大。这两支鲜卑部的族源是鲜卑与高车融合而成的族群。这些杂胡游牧于卑移山日久,即以族名取山名贺赖山、黑狼山,最后转音为贺兰山。贺兰山之名第一次出现是在正史《隋书》中。

《贺兰山志》:鲜卑族与贺兰山得名

远古时代,中国北方的游牧部落统称为“胡”(含北胡、西胡和东胡),史书对于他们异代异称,鲜卑为东胡系统的一支。东汉间北匈奴西迁,南匈奴内附,于是鲜卑各部便纷纷西进,成为大漠新的主人。鲜卑各部入主大漠并吸收留牧的匈奴十余万众,活动于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一带,势力十分强大。从东汉灵帝末年开始,大首领是檀石槐。檀石槐死于东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儿子和连继立。“灵帝末年数为寇钞,攻北地廉人(这里的“廉人”就是廉县之人,在今贺兰山东麓)。善弩射者射中和连,即死。”和连死后,由于儿子骞曼尚幼,由兄子魁头代立,然而骞曼成年后魁头争国,时魁头死又由其弟步度根代立,于是引起鲜卑汗国纷争而解体,除一部留牧于阴山、贺兰山一带外,大部继续西迁、南下,于两晋南北朝间形成“河西鲜卑”(秃发部为主)和“陇西鲜卑”(乞伏部为主)两大部落,种姓有慕容、乞伏、秃发、拓跋、宇文等。这两支鲜卑部的族源是鲜卑与高车融合而成的族群。乞伏部由东北西徙至阴山,又由阴山迁至贺兰山与河套一带,首领乞伏国仁建立了西秦政权,今宁夏大部为其势力范围。在由贺兰山南徙六盘山的时期内,史书留下了与这一民族相关的一串地名,其中北方的乞伏山和南方的牵屯山、陇山、高平川和北地等均在今宁夏境内。

唐朝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一书中,在写到贺兰山时记曰“贺兰山……其抵河之处亦名乞伏山”,证明贺兰山北段末端曾名为乞伏山,它正是鲜卑乞伏部曾在贺兰山游牧留下的“足迹”。另外在《晋书》记载北狄时曰:“魏初人寡,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出北地、西河、安定……杂胡……其入居塞者有……黑狼种……贺赖种。”这些杂胡游牧于卑移山日久,即以族名取山名贺赖山、黑狼山,最后转音为贺兰山。北魏创业之初,从贺兰山走出的贺兰部已是一个强大部落,贺姓(为贺兰姓简化)也是一个望族,就连拓跋珪也曾避难于贺兰部。《魏书·太祖纪》多处记录了贺兰部和贺姓大臣,时皇太后也是贺姓。这一段历史明白地告诉人们,贺兰山之名是在两晋南北朝间,由于有大量鲜卑部族从阴山迁徙到河套地区和卑移山一带,时人即以部族之名名山,于是民间将卑移山称之为“贺赖山”“黑狼山”,后转音“贺兰山”。贺兰山之名第一次出现是在正史《隋书》中。《隋书》两次提到贺兰山,第一次在《赵仲卿传》中,传曰:“开皇三年,突厥犯塞,以行军总管从河间王弘出贺兰山。”第二次在《地理志》中,志载:“灵武郡……弘静,开皇十一年置,有贺兰山。”至于《元和郡县图志》中的夏州宁朔县境内的“贺兰山”,则应是鲜卑部落由阴山向卑移山(贺兰山)迁徙过程中所留下的又一处“足迹”。(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