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东湿地植物-入侵现象

广东湿地植物-入侵现象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依据《中国入侵植物名录》及查阅相关文献,整理出广东湿地外来植物共94种1变种,其中入侵植物66种,其他28种1变种为栽培植物。漂浮植物凤眼蓝,又称水浮莲、水葫芦,对淡水湿地生态系统的危害最大。另外,薇甘菊也是世界上100种危害最大的入侵植物之一。在沿海湿地,特别是在河口地区的红树林湿地公园中,外来植物大量引种栽培,主要树种有拉关木和无瓣海桑。

广东湿地植物-入侵现象

外来植物入侵的主要原因是人为有意或无意引进后管理不当,加之这些外来植物的繁殖力和适应能力特别强,会与本土植物竞争生态位,使得本土植物失去生存空间而死亡或其生长地生境受到严重影响。依据《中国入侵植物名录》(马金双,李惠茹,2018)及查阅相关文献,整理出广东湿地外来植物共94种1变种,其中入侵植物66种,其他28种1变种为栽培植物。在外来入侵植物中,菊科有14种,豆科有9种,禾本科有8种,这三个科占所有外来入侵植物种类总数的46.27%,对湿地生境危害也最为严重。另外,外来入侵植物中绝大多数为草本植物,有61种,占入侵植物总数的92.42%。

漂浮植物凤眼蓝,又称水浮莲、水葫芦,对淡水湿地生态系统的危害最大。凤眼蓝原产巴西,现在广泛入侵我国南部各省,为世界100种危害最大的种类之一。当它们大量漂浮于水面并迅速生长时,其落叶等沉积物不仅会造成水质的恶化,还会使水中缺少空气和阳光而影响鱼虾及其他水底生物的生存(图20)。

另外,薇甘菊也是世界上100种危害最大的入侵植物之一。这种植物在水面下降或干涸后会疯狂地缠绕在其他高大草本和灌木上生长,甚至会覆盖一大片,使许多本土植物因失去光照和生存空间而死亡。

茨藻叶水蕴草和花水藓是我国新归化入侵植物,原产南美洲,最早作为观赏植物引进中国,常用于水族馆或公园水生植物观赏。2019年11月24日,在江门恩平市大田镇的水域中发现了大量的茨藻叶水蕴草和花水藓,这可能是水族箱养殖后,丢弃在自然水体中生长并通过营养繁殖逐渐扩大形成的(苏凡等,2020;S u et a l ., 2020)。调查队采集少量个体置于温室水箱中观察,发现其繁殖速度过快,要加以警惕。

在沿海湿地,特别是在河口地区的红树林湿地公园中,外来植物大量引种栽培,主要树种有拉关木和无瓣海桑。这些速生红树林植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快速地弥补本地物种因生长过慢而无法满足观赏、生态恢复和防护堤岸等的需要,但是大面积种植会使这些外来植物快速占领非种植区,并通过自然扩散侵占本地红树林的生态位,形成生态入侵(邓必玉等, 2020)。

拉关木原产美洲东岸和非洲西部沿海地区,作为营造红树林的先锋树种和速生树种,1999年从墨西哥引入我国。在海南省成功培育出大量苗木后,推广种植到广东、广西和福建等地,形成面积较大的优势群落,并在一定区域内影响了本地乡土植物的生长和扩散(图21)。据观测,拉关木母树下的幼苗密度可以达到600株/

hm 2,形成了丰富的种源库。此外,拉关木可以通过化感作用抑制桐花树的生长(杨珊等, 2020)。

20世纪80年代,为了使我国的海岸植被得到快速恢复,我国研究人员从孟加拉国引进了红树林速生树种无瓣海桑到海南东寨港进行试种。经过多次试验,终于成功培育出大量的幼苗并北移至湛江市雷州地区种植,并在此后十多年的时间里大面积推广到我国南部沿海滩涂地区种植。同拉关木一样,无瓣海桑快速形成优势种群并迅速向外围的非种植区扩散,形成明显的生态入侵(图22)。(www.xing528.com)

互花米草原产美洲大西洋沿岸,我国于1979年从美国引入进行栽培和开发。由于其极强的入侵性和覆盖性,会大面积破坏沿海滩涂的生物栖息环境,严重损坏本土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目前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沿海滩涂生态健康的重要杀手之一,于2003年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

种名单》(图23)。

除了外来植物的入侵外,当河岸湿地生态系统受损时,一些适生性很强的本地植物也常常趁机侵入并形成单种优势群落,如孪花菊和鸡矢藤。鸡矢藤往往生长于其他植物上,形成一层厚厚的覆盖层。孪花菊等能通过化感作用导致下面十分脆弱的红树林植物因缺少阳光和受到化感而很快死亡(图24)。

在对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的水松人工群落进行调查时,我们还发现鸡矢藤和薇甘菊叠加生长并攀附于10多米高的水松树上,对水松群落形成毁灭性破坏(图25)。由于这两种植物的生长期和开花期不同,这种“和

图23 广东省湛江市坡头区南三镇北头寮村海滩的互花米草群落

图25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被鸡矢藤和薇甘菊覆盖的水松人工林谐共生”的现象使得大多数水松林的健康状况受到极大威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