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圭多·阿雷佐与有量记谱法-西方音乐史修订本

圭多·阿雷佐与有量记谱法-西方音乐史修订本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1世纪,意大利达雷佐地方的法国神父圭多·达雷佐为本笃会僧侣,负责唱诗班学校,他结合音乐教育进行一系列音乐理论研究,著有《音乐艺术法则论》论及教会调式、纽姆谱识别法、音乐理论、不协和音和格里哥利圣咏形成等问题。圭多还用手示音阶图表明音级的固定位置,帮助唱诗班的儿童记忆。最初,圭多用一根红线贯穿纽姆谱符号,表示F的音高;后来增加一根黄线或绿线表示C的音高位置,稍后又加上G音字母线。

圭多·阿雷佐与有量记谱法-西方音乐史修订本

11世纪,意大利达雷佐地方的法国神父圭多·达雷佐(Guido d'Arezzo,原名:圭多·阿雷蒂努斯Guido Aretinus,约995~约1050)为本笃会僧侣,负责唱诗班学校(Choir,教堂中的圣诗歌咏队),他结合音乐教育进行一系列音乐理论研究,著有《音乐艺术法则论》(1029)论及教会调式、纽姆谱识别法、音乐理论、不协和音和格里哥利圣咏形成等问题。他还在《交替圣歌合唱序》(1025)中论及采用线谱问题;在《关于佚名歌曲的书信》(1028)中谈及六声音阶唱名法的教学方法。圭多首先用音节标志六声音阶的各个音,按照《施洗约翰赞美诗》每一行的第一个音节定出每一个音级的唱名,即ut、re、mi、fa、Sol、La,其唱名适用于所有的六声音阶。这是首调唱名法(tonic Sol-fa,为19世纪英国的约翰·柯温所创立)最早的前身。古希腊人练唱仅使用ta、ti,to,te4个音节,在中世纪初期一直沿用。

圭多还用手示音阶图表明音级的固定位置,帮助唱诗班的儿童记忆。他将G到e2的20个音,都一一写在左手5个手指的骨节上,教学时用右手指某一个位置便是某个音的标志。为了表明纽姆谱固定音名高低位置,他确立四线谱的运用,将原先的符号变成方形记号,在每条线开头标上测弦器的字母,便于歌唱者自己阅读乐谱。测弦器(Monochord)为中世纪测定音程与弦线划分之间关系的工具,用一根单弦绷在木制共鸣箱上,装上可以移动的桥来测音。最初,圭多用一根红线贯穿纽姆谱符号,表示F的音高;后来增加一根黄线或绿线表示C的音高位置,稍后又加上G音字母线。由此逐渐演变成五线谱的低音、中音、高音三种谱号。(www.xing528.com)

13世纪,德国科隆的音乐理论家弗朗科·德·科洛尼(Franco de Colonia,生平不详)所著《有量歌曲艺术》(约1260)一书,论述歌曲的节奏模式时,提出用不同音符表明长短不同节奏的设想,促进“定量乐谱”(Mensural notation)的形成。这种定量记谱法建立在四种音符时值的基础上,即长方形“”的倍长音符,旗形“”的长音符,方形“”的短音符,菱形“”的倍短音符。15世纪,五线谱渐渐定型,黑头音符变为白头音符,增加3种有符干和符尾的短音符,即小音符“”,倍小音符“”,微音符“”。16世纪,有量记谱法达到标准化,出现标志清楚的记号:长音符“”(Longa),二全音符“”(Breve),全音符“”(Semibreve,小音符),二分音符“”(Minim,最小的音符),四分音符“”(Nera,半个二分音符),八分音符“”(Croche)。现在全世界通用的五线谱的记谱符号便是由这些符号逐渐演变而来。与此同时,佛兰德的作曲家、歌唱家瓦尔劳特·胡伯特(Waelraut Hubert,1517~1595)在音阶唱名上补加第七音si,又因ut不好唱,改为do,七声音阶的唱名法由此而完全确定下来,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复调对位技法更加自由的发展,使五线记谱有新的变化,以二全音符为单元,可以划分为更小音值的音符,出现四等分、完全或不完全的六等分、八等分、九等分、十二等分的微分音符的运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