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钢琴演奏艺术研究中的练习问题

钢琴演奏艺术研究中的练习问题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传统钢琴练习中对音乐进行的分析通常包括有“曲式分析”和“作品分析”,虽然在课程名称上有所区别,但基本上都是与《曲式学》相对应的分析内容。因为他们在练习时,思路混乱不清,无目的似听非听自己所演奏的音响,对于所塑造的音乐形象也是模糊的,这是他们长期以来只是在技术上苦心琢磨,而忽略了音乐听觉的存在。

钢琴演奏艺术研究中的练习问题

在传统钢琴练习中对音乐进行的分析通常包括有“曲式分析”和“作品分析”,虽然在课程名称上有所区别,但基本上都是与《曲式学》相对应的分析内容。而这些音乐理论分析的课程又是多以习题训练,乐谱分析为主要内容。然而,乐谱本身是否能完整地再现音乐?忽视了音乐听觉的应用我们钢琴练习的效果会怎样呢?

1.注重乐谱而忽视音乐听觉

自乐谱这种音乐信息以保留性记载形式出现开始,人们对音乐的注意力便逐渐从对音乐本身转移到了对乐谱这种记载音乐的文本上来了。现代的记谱法虽已经过了近千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但对音乐本体而言它远不足以精确记录音乐的每个细节,也不可能详尽其所有信息的变化。音乐的要素和丰富多彩的演奏手法总是远远超出了这些高度概括化了的乐谱所记录的信息,所以乐谱至今还不能反映音乐的全部,它只是人们所能听到的音乐中的一系列线索而已。

另外,乐谱对音乐本身所造成的信息遗漏是严重的,遗漏掉了大量的音乐听觉现象,而且音乐文本越是复杂多变,其遗漏变形的程度就越严重。当音乐音响转化为乐谱图像等视觉符号后便具备了产生脱离听觉现象的条件,对音乐本身而言乐谱只是一种惯例符号,仅仅是代表音乐音响的一种符号,而非再现。

似乎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通过乐谱进入音乐的道路是相当狭窄的,乐谱虽可以尽量接近地记载音响,但它永远不可能取代音响。

例如,在欧洲传统音乐中每个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都较容易记录,而一旦乐音被组织起来形成连续变化的音乐时,其细微的要素变化就不能被乐谱详尽反映了。音头出现的“软”与“硬”;颤音幅度的大小;每个音本身瞬间的力度变化等都是不宜被乐谱所反映的。

再如,对渐强和渐弱的力度变化我们并不陌生,对其变化幅度的表示虽有cresc、dim或“<>”记号与之相对应,但通常在实际演奏过程中的渐强和渐弱的幅度并非像我们所画出的线一样规则,这种变化与物理学中自由落体加速度”的现象相似,实际音乐中的渐强一般都会以“加力度”的渐强形式出现,就是说,在渐强的过程当中随着力度的增强,力度增加的幅度也越来越大——像喇叭口似的渐强,同样,当实际渐弱时,开始部分衰减得也比后来严重。这种微妙的变化也反映在渐慢和渐快的速度变化中。而这些变化的捕捉非听觉参与而不能及。

又比如,我们在演奏中国作品时不难发现作曲家在创作钢琴作品时经常把民歌、民族器乐曲及戏曲唱腔中的旋律作为乐曲的动机或主旋律,这就要求学生在实际演奏过程中要储存一定的民族音调并准确把握民族韵味。仅靠乐曲中的一些符号,是难以表现出中国特色的风格的。(www.xing528.com)

因此在没有音乐听觉的情况下,面对一张张陌生的乐谱和一本本书籍进行分析,脱离音乐体验、毫无音乐内涵的技巧和理论训练使我们与音乐之间形成一道鸿沟。但涉及从音乐听觉这个理所当然的渠道感知音乐甚至分析音乐的环节却常常被忽略,演奏者在学习过程中长期接触的是乐谱或曲式图等音乐文本,而不能对音乐本身进行直接感知体验,致使相当多数的学习者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在这样一个脱离真正音乐体验的学习过程中被扼杀了。

2.注重技术而忽视音乐听觉

只要我们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很多演奏者在练习时只注意手指的技巧练习,手指很灵活、技巧很娴熟,但所弹出的曲调都是干巴巴的同一面貌、同一个性格,音乐形象不鲜明。这是因为在他们的头脑中只有技巧而没有音乐,更没有音乐听觉。

我们不能否认,钢琴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技术的获得需要很长时间的磨炼。在学习钢琴的初始阶段,对演奏者手上的要求较严格,但同时也不要忘记分辨其声音的质量。对已有了一定钢琴基础的演奏者,他们所弹奏的乐曲杂乱无章,其原因除了手指基本功外多数是因为没有音乐听觉造成的。因为他们在练习时,思路混乱不清,无目的似听非听自己所演奏的音响,对于所塑造的音乐形象也是模糊的,这是他们长期以来只是在技术上苦心琢磨,而忽略了音乐听觉的存在。

其实音乐感与音乐技能是两个不同的层面,音乐理解及表现的深度不受乐曲所需的技术程度限制,即使是一首浅易的乐曲,如果我们准确地把握住它声音色彩的要求以及速度上的快慢和力度强弱的处理,一样可以表现得很深刻。而要想准确把握这一切的前提,就是要学会用耳朵听,建立良好的听觉意识。

任何一门乐器的学习,一是技术的掌握,二是通过技巧来表现音乐。两者相比之下,前者是单纯的,后者是复杂的、富有深刻内涵的。所以,想真正地弹好钢琴,必须在音乐听觉的控制下进行,因为那些充满着生命韵律的节奏,那些惟妙惟肖的旋律作品不是仅仅靠盲目的本能就能够胜任的。利用音乐听觉,从基本练习做起,培养用耳朵去鉴别和调整的习惯,从枯燥无味的练习中找出音乐,将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