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国主流媒体中的中国制造框架话语包概况

美国主流媒体中的中国制造框架话语包概况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将上述《纽约时报》涉华报道五个框架话语包的组成元素完整地呈现出来,表4.1提供了笔者经过分析重组的五个话语包各自不同的框架工具、推理归因工具和框架主题。在上述美国主流媒体涉华报道常见的两类文化框架中,相比其他类型的框架工具,生动叙述和典型范例占了更为重要的地位。典型范例的应用比例远远超过其他四类框架话语包的情况。

美国主流媒体中的中国制造框架话语包概况

为了将上述《纽约时报》涉华报道五个框架话语包的组成元素完整地呈现出来,表4.1提供了笔者经过分析重组的五个话语包各自不同的框架工具、推理归因工具和框架主题。为了能在表格内比较简明扼要地揭示整个框架话语包的全貌,并且为了保证框架话语包作为美国主流媒体编辑部共享编辑部话题文化积淀的构成部分能够适用于各类涉华报道的题材,笔者将涉及具体报道对象的生动叙述和典型范例等符号工具加以概括总结以后填入表中。除此之外,表4.1中有些框架话语包中的推理归因工具(归因、后果和原则等)由于没有直接在《纽约时报》的报道文本中显性地出现,笔者为了避免研究者主观偏见造成误差,所以在表中也保留了空白。

另外,仔细考察表4.1中通过本章文本分析重新组合建构起来的五个框架话语包的构成,笔者发现,在五个框架话语包中的“归责中国政府”框架和“战略伙伴/竞争者”的框架中,典型范例和生动叙述两类框架工具被使用的频率相比框架话语包内其他类型的框架工具更为频繁。在所有应用了上面两个框架的报道文本中,有30.6%应用了“归责中国政府”和“战略伙伴/竞争者”框架的报道文本中出现了典型范例的框架工具;有24.7%应用了“归责中国政府”框架的报道文本中出现了生动叙述;约有36.7%应用了“战略伙伴/竞争者”框架的报道文本中出现了生动叙述(见表4.2)。在上述美国主流媒体涉华报道常见的两类文化框架中,相比其他类型的框架工具,生动叙述和典型范例占了更为重要的地位。换而言之,应用了“归责中国政府”和“战略伙伴/竞争者”框架的报道一般更为生动,更倾向于充满强烈的情感色彩。

表4.2 《纽约时报》文本中框架工具的应用

Note:This table reports how many times various types of symbolic devices in different frame packages are identified from media texts and in the parenthesis are the percentages they occupy.(www.xing528.com)

就不同框架在时间维度的分布来看,在《纽约时报》的报道文本中,“共产主义威胁”的框架话语包较多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的美苏“冷战”背景下。当时,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基于意识形态敌对形成的对抗达到了顶峰。美国内部反对共产主义的麦卡锡主义更是盛行一时,渗透到当时美国社会公共生活的各个方面。

与此时代背景相关,应用“共产主义威胁”框架的新闻报道文本中更多出现标语式的框架工具。表4.2的数据显示,在体现了“共产主义威胁”框架的所有新闻报道文本中,大约有占比62.1%的报道文本使用了具有强烈象征意义的标语式表达。由此可以推断,浓缩了强烈意识形态象征意义的标语式表达不仅在美苏两大阵营的口水战或者美国麦卡锡主义鼓动性的宣传材料中被广泛地使用,在美国主流媒体的报道文本中也被记者频繁应用。换而言之,基于意识形态敌对的政治宣传话语形态有可能逐步溢出政治文本的范围,进而影响主流媒体新闻报道的表达形态。

横向比较五个不同框架话语包,还可以发现,在实际应用了“神秘的共产主义国家”这一框架话语包的报道文本中,有大约75.9%的报道出现了典型范例这一类型的框架话语。典型范例的应用比例远远超过其他四类框架话语包的情况。典型范例一般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和戏剧性。相比应用其他四类框架的报道文本,“神秘的共产主义国家”框架在被《纽约时报》记者实际应用中通常具有更强的故事性和更加生动的画面感。换而言之,对于应用“神秘的共产主义国家”框架的报道来说,能显示报道问题实质的事实性细节、具有新闻价值并且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各种直接引语、由具体人物和故事情节起伏构成的戏剧化事例等要素通常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从以上五个框架话语包中不同类型框架和归因象征符号工具的分布出发,还可以多少管窥《纽约时报》涉华报道文本的特征。总体来看,《纽约时报》的涉华报道中典型范例和标语式的框架工具是记者们最频繁使用的符号形式:两种类型的框架工具都在报道的样本中出现了超过120次之多。但笔者随即对两类框架工具在各个框架话语包内的分布做了更为仔细的分析。结果发现,实际上典型范例类型的框架工具在五个话语包之间的分布更为平均,而标语式的话语形式则主要集中在受“共产主义威胁”这一框架统摄的文本中(在全部123次出现标语式框架工具的情形中,共有72次都出现在包含“共产主义威胁”框架话语包的报道文本中)。充满意识形态对立色彩的标语式框架工具成为“冷战”时期《纽约时报》涉华报道的时代性特征。因此,笔者认为,从总体上看《纽约时报》涉华报道的不同框架中,对于典型范例的使用都举足轻重。考虑到新闻报道中应用的典型范例一般涉及作为新闻主角的个人、故事情节发展的波动,以及包括直接引语和深度叙述等多种类型的细节信息,《纽约时报》在报道各类涉及中国的话题时对专业化信息搜集和采访报道的重视程度也就顺理成章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