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三学生自我管理训练计划

高三学生自我管理训练计划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过两年的高中学习,大多数高三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己固定的学习习惯,对“时间管理”“情绪管理”“学习方法”也有了大致的概念。对那些习惯在计划中对自己要求过高的学生,我们应该及时建议其在计划中留出弹性空间,并提示其每天检查计划的完成情况,并向其选择的监督人汇报。所谓“持续跟进”,是指在所有学生的计划制订之后,班主任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持续关注每位学生的计划执行情况,及时反馈并作出修正。

高三学生自我管理训练计划

进入高三,师生面对的最大挑战是高考,“怎样平稳、高效地复习备考?怎样在考试中取得满意的成绩?”几乎成了所有人关注的核心问题。对高三班主任而言,在这一年的班级管理中所遇到的大多数问题也往往是围绕着学生的“学习状态与考试成绩”的波动出现的。

作为高三班主任,是否能够在陪伴学生的过程中,及时、准确地给予学生在“时间管理”“学习方法”和“情绪管理”方面的综合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这三个方面的问题绝不应该是到了高三,班主任才第一次涉及的。事实上,从学生一进高中开始,班主任就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时间管理指导”“学习方法指导”和“情绪管理指导”。经过两年的高中学习,大多数高三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己固定的学习习惯,对“时间管理”“情绪管理”“学习方法”也有了大致的概念。例如,他们基本上了解了“提前规划”的重要性,也知道应该如何将最常进行的生活事项依照重要性和紧急性不同列在“四象限”表格上。他们也知道不同的学科应该有不同的学习方法,理解与记忆应该相辅相成。他们还知道情绪对学习效率的重要影响,适当焦虑时学习效果最佳……

即便如此,进入高三之后,他们依然会有许多焦虑——对考试的焦虑,对选择的焦虑,对微妙变化的人际关系的焦虑,对未来的焦虑……而眼下,他们最大的焦虑一般是“时间不够用”——要听课、要背书、要刷题、要整理笔记……每天好像都是满的,但总觉得没做什么,“忙与盲”,是许多高三学生的真实写照。他们另一个主要的焦虑来源是,发现自己“知道”很多提升成绩的方法,但不是“做不到”就是“做不好”。

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进一步研究,就会发现学生之所以会有这两个焦虑,是因为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存在着以下问题——1.想做的事情很多,似乎都很重要,所以不知该如何排序?2.总把计划订得太满,无法按时完成时,便更加焦虑,自此陷入恶性循环。即便按时完成了计划,还是心虚。总觉得和别人相比,自己还是做得太少。3.在对任务进行排序时,容易受到他人影响,倾向于用“刷题”代替其他的复习方式。4.经常怀疑自己的决策是否正确?经常怀疑自己的努力是否有价值?经常怀疑自己的能力是否有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班主任首先要做的,是在集体教育时,帮助学生建立一些基本认知——观念1:每个人的具体情况都不相同,适合别人的学习方式不一定适合你。观念2:无论对哪一门课,无论对谁来说,提高成绩是有一些基本方法的,比如厘清基本概念、梳理知识网络、解决疑难问题、提高解题速度。观念3:在高三所有学习方式中,“刷题”并不是最有效的提分方式。事实上,整理笔记、纠正错题远比“刷题”更重要。“刷题”也许能带给你类似“微醺”的错觉,好像自己很用功。但是,你刷过的题是否真的有效,其实在于你在刷题过程中思考了多少问题。观念4:如果确定要做的事情都很重要,那么无论从哪一件事开始,都是最佳选择。如果觉得问题很多,就从眼前的这个问题开始问起。问题,总是解决一个少一个。观念5:学习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付出努力”和“取得进步”之间从来都不是立竿见影的关系。不要因为在一次考试中没有取得预期的成绩就觉得自己的努力没用,当确定自己努力的方向没有问题时,坚持,就成了成功的关键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些“基本认知”的建立并不是靠班主任一两次的简单说教就能顺利完成的。事实上,上述的大多数“道理”,大多数学生都听说过,之所以没有付诸实施,有的是因为“半信半疑”,更多的是因为“惯性使然”。打破原有“习惯”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用一个新的习惯去替代它。

所以,班主任要开始的第二步工作,就是帮助学生尽快养成一个新的习惯——指导学生制订专属于自己的学习计划表。这里的“学习计划表”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每月计划、每周计划、每日计划。一般说来,“每月计划”相对可以粗略些,主要包括:本月学习目标(重点突破学科)、具体突破方法(完成哪些自主复习工作)、反馈评价方式(与任课教师建立联系)、自我奖惩机制(如果完成目标给自己什么奖励)等。而“每周计划”就要相对详细些,一般可以要求学生在每周日晚上初步填写如下表格:

在这张表格里,“布置作业”“心情记录”以及各项内容的“完成情况”是预先留白的,应由学生在每天结束时填写。而“自主整理计划”“自主课外作业”“学科答疑计划”“锻炼计划”则应在每周末预先计划好。(www.xing528.com)

必须注意,学生在初次制订这样的计划时心里会比较没底,这时,班主任可以提供一些模板供学生参考。通常,我会将每一届学生中比较典型的一些“每周计划”拍照留念,分享给后来的学生。这些学生本身分属不同的学习层次,从他们的学习计划和完成情况中,也可以看出不同的学习风格。学生在参考了这些“前辈”的计划之后,大致都能制订出自己的第一份计划,而教师要做的,首先是帮助把关,其次是持续跟进。

所谓“帮助把关”,是指班主任在浏览学生制订的计划时重点关注两个问题——一是,计划中有没有体现出对之前强调的那些“基本认知”的实践?哪怕只是在“完成作业的顺序上”发生的一个改变,哪怕只是在“每日提问时间”上的一个坚持,都值得肯定。二是,计划中任务强度是否适中?完成情况是否便于检查与反馈?对那些习惯在计划中对自己要求过高的学生,我们应该及时建议其在计划中留出弹性空间,并提示其每天检查计划的完成情况,并向其选择的监督人汇报。

所谓“持续跟进”,是指在所有学生的计划制订之后,班主任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持续关注每位学生的计划执行情况,及时反馈并作出修正。不可否认,这个工作量很大。我的一般做法是——鼓励学生将自己制订的“每周计划表”主动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上分享。分享的计划可以是上一周的,也可以是这一周的。我会告诉他们,之所以要“分享”,并不是要“比较”或是“炫耀”,而是在这个过程中,你会看到每个伙伴努力的过程。它会告诉你,“你不是在独自战斗”,它会激励你更加努力。

对于那些不愿在公开场合分享的学生,我完全理解。但我会坚持请他选择一个分享对象。他可以选择班主任,也可以选择信任的任课教师、家长,甚至只是某一位好朋友。我会告诉这些学生,分享对象最主要的作用是一面镜子,能帮助他更清楚地看清自己,随时给他建议和提醒,帮助他保持好的学习状态。如果一个孩子始终不愿意跟任何人分享他的学习状况,那一定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很可能就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对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我们的计划中,“心情记录”这一项,我会建议学生保留,但不建议学生公开——具体说来,就是建议学生准备一个小本子,记录下高三阶段每一天的点滴心情。之前,我曾经在班级管理中尝试过请每位学生轮流撰写“班级日记”,记录下班级里一天发生的大事小情,为自己的青春留下纪念。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我发现,每到高三,班级日记的文风会和高一、高二时出现明显的变化——班级事件的具体记录少了,肆无忌惮的玩笑打闹、天马行空的心情记录却多了好多……也许,对高三学子来说,一成不变的学习生活已成为背景,而同学间的玩笑打闹、高低起伏的心情变化才成为这一段日子中最值得纪念的亮色。于是我想到,若学生能够每天都对自己的心情进行一下沉淀、确认和梳理,不拘长短,不论体式,只是每天抽出5到10分钟时间,与自己进行一次真实对话——问一问自己“今天,我对自己满意吗?”“为什么我会觉得紧张?”“我的失望究竟源于何处?”“早上,我对妈妈的语气是不是过分了?”也许就能对自己的情绪起到很好的舒缓作用。

事实上,“每周计划”的制订、实施、反馈、修正的过程,正是高三学生尝试着对自己的时间、情绪、学习方式进行自我管理的过程。而教师对每个学生制订的“每周计划”持续跟进的过程,也正是对学生进行“时间管理”“学习方法”和“情绪管理”的综合指导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师生之间也许很少会谈到具体的成绩或名次。但是——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下一步应该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这本身就能让学生焦虑的心安定下来,进而争取更大的作为。

是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能把握的,从来都只是奋斗的过程;我们能够追求的,从来都只是“我心有主,忙而不盲”的学习状态。而一旦有了好状态,好成绩大约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