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ARPANET网络层:介绍与解析

ARPANET网络层:介绍与解析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ARPANET的子网内部采用数据报结构,而向主机提供虚电路服务或数据报服务,但数据报服务较少用。当提供数据报服务时,主机可以传输包括多达991比特的数据分组到其源CCP,源CCP再将这一分组送至终点,但无顺序的保证。对于这两种服务,ARPANET的结构是不同的。ARPANET的层次不同于OSI的层次,网络层与传送层之间交换的数据单位是报文而非分组,即拆包和组装的工作都是在网络层中完成的。ARPANET的路由选择算法已经历了两代。ARPANET提供两级的拥塞控制。

ARPANET网络层:介绍与解析

ARPANET的子网内部采用数据报结构,而向主机提供虚电路服务或数据报服务,但数据报服务较少用。当提供虚电路服务时,一个主机可以建立到另一个主机的连接,随后送出一系列每个包含多达8063比特数据的报文,且可以保证投送所有的报文并保持原有的顺序。当提供数据报服务时,主机可以传输包括多达991比特的数据分组到其源CCP(在ARPANET中称IMP,接口信息处理机),源CCP再将这一分组送至终点,但无顺序的保证。对于这两种服务,ARPANET的结构是不同的。数据报服务时,一个结点收到主机送来的报文后将该报文最多拆成8个分组,每一个分组最多包含1008比特的用户数据,然后将这些分组发送入网;在网络内部,分组被作为数据报对待,独立地发送到目的结点;在目的结点,分组被缓冲存储,直到所有的报文分组都到齐后,再重新组装成报文,送给目的主机。ARPANET的层次不同于OSI的层次,网络层与传送层之间交换的数据单位是报文而非分组,即拆包和组装的工作都是在网络层中完成的。

ARPANET的路由选择算法已经历了两代。第一代路由选择算法是一种分布式路由算法,采用估计的延迟作为性能评价标准,每隔640ms各CCP与其邻居交换一次延迟信息,总信息长为1160比特,然后根据此信息将自己的路由表更新一次。另外,还利用跳跃计数作为度量来检查发现哪些CCP不可达。在传输速率低于50kbps的线路上,路由信息交换的间隔时间可大一些,以节约珍贵的通信资源。由于该算法对延迟和故障的适应能力过慢,而且ARPANET也已发展为多结点,故从1979年起改用了第二代路由算法。此算法是在所有CCP上维持一张全网的路由表,包括每条线路的延迟,每台CCP据此表计算出以延迟为度量的最终道路作为路由的选择。为了更新关于网络的路由表,每隔10s各结点计算一次每条出站线路的平均延迟。如果延迟有明显的变化,该信息将用洪泛的方式送到其它结点,各结点收到此信息后将重新计算出新的路由表。使用表明,第二代算法比第一代算法更好且稳定,引入的路由信息开销亦不很多。(www.xing528.com)

ARPANET提供两级的拥塞控制。在跳跃级,各结点若无空闲的缓冲器时,到达的分组将被丢弃,这用于数据报服务。对于虚电路服务,提供入口出口级的拥塞控制,采有RFNM重装法,报文窗口为8.实际上,第3节中的RFNM法就是ARPANET采用的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