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涌祠堂:历史回声深处

大涌祠堂:历史回声深处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涌镇安堂村有常住居民七千余人,其中以林姓人家为主。历史最悠久的是双桂堂,已有360多年的历史。村内最多时有二十多间祠堂,所有祠堂都是林姓子孙兴建的。最大最早的祠堂是十德堂,规模是双桂堂的数倍,可惜已被烧毁。目前存有的十多间祠堂是为了纪念麦峰、处善、玉湾、爱月、养静、居易、星池、正己、南圃、碧宇、乐隐、映宸先祖等兴建的。眼下,大涌祠堂陆续老去,但依然坚强屹立,仿佛向后人传送来自历史深处的回声。

大涌祠堂:历史回声深处

◎在这些形式各异、大大小小的祠堂中,历史最悠久的莫过于双桂堂

走过寂静古巷,一块块晶莹的鹅卵石将寻访者的脚步引往古老的祠堂。脱落了门牙的大门敞开着,无精打采的残垣断壁慵懒地守卫着荒芜院落,几条棘藤孤独地缠绕着古树。这就是大涌的祠堂。

在大涌,祠堂是村民“把根留住”的重要见证。幽深、庄重、威严,是大涌祠堂给我的感受,在众多的祠堂逐渐被现代建筑取代之后,这种熟悉的感觉仍然没有消弭。

祠堂的原有功能是用于祭祀,也有刚开始是独立的房舍,后来将同姓族人集中到一起,成为融祭祀与居住于一体之说。现在中山保留下来的祠堂越来越少,仅有的祠堂也孤独零星地陷入高楼的包围之中。

大涌镇安堂村有常住居民七千余人,其中以林姓人家为主。镇内有不少形式各异、大大小小的祠堂,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祠堂群落。历史最悠久的是双桂堂,已有360多年的历史。

据《林氏族谱》及《香山县志》记载,安堂村始建于明洪武初年(1368年),因成村于龙眼田边,初名龙兴村,寓意兴旺发达。明代新会大文豪陈白沙游历到此,村民求赐村名,见村处“明堂”广浩,盼村民生活安定,故改称安堂。安堂立村至今640多年间,名人辈出,留下了不少老建筑,其中林氏宗祠(双桂堂)、大觉古寺最为出名。

双桂堂约占地一亩,建筑为硬山顶,穿斗与抬梁式构架,梁架上有精雕细刻的图案。双桂堂三间三进。第一进的柱廊前墙以花岗岩石作墙脚,木门、门枕及两侧门口的石狮相当考究。第二进的门廊上悬挂着醒目的灯笼,整齐摆放了木桌椅。第三进是祠堂中心,张挂着比干先祖肖像以及双桂堂内历代先祖的姓名。

◎祠堂上挂在一幅醒目的肖像,此人一副文官装扮,相传正是林氏先祖、历史上有名的忠臣比干

◎宗祠正堂挂着的“十德图”,即为纪念林披公九子一婿均科举高中拜官盛事而绘制的(www.xing528.com)

在双桂堂正中挂有“十德图”。传说唐朝末期,林姓高祖林披公居福建莆田,生九子一女,有“九子十登科”的美誉,朝廷追封他为睦州刺史。其子皆成为唐朝命官,官至刺史、府史不等。唯有其女婿三次赴考均落第。一天林太夫人把裙褂挂在门楣上,叫女婿经此门而入。之后,女婿果然高中。这个传说似乎带有迷信色彩,但从中可见林家激励子弟从仕的强烈愿望。安堂村林氏宗祠正堂挂着的“十德图”,即为纪念林披公九子一婿均科举高中拜官盛事而绘制的。林披公第六子允文公的子孙玄兴祖到了大涌安堂定居,并在这里开枝散叶。双桂堂就是为了纪念玄兴祖而建的。

目前,双桂堂还存有一副对联:“松木公,椒木叔,木木成林皆公叔;崇山宗,岐山支,山山叠出亦宗支。”据说这是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状元林召棠回家省亲时为林姓宗祠撰写的。

村内最多时有二十多间祠堂,所有祠堂都是林姓子孙兴建的。最大最早的祠堂是十德堂,规模是双桂堂的数倍,可惜已被烧毁。目前存有的十多间祠堂是为了纪念麦峰、处善、玉湾、爱月、养静、居易、星池、正己、南圃、碧宇、乐隐、映宸先祖等兴建的。

门梁上的精美木雕以及各式图案似乎都在诉说这那些远去的烟波。木雕的花纹多是有寓意的吉祥物图案,如鹿(俸禄)、石榴(多子多福)、牡丹(荣华富贵)、马上有猴(寓意马上封侯)、梅花喜鹊麒麟等。图案则色彩明丽,栩栩如生,构成一幅幅韵味浓郁的历史画卷。

◎门梁上的精美木雕以及各式图案大多寓意吉祥,构成了一个个历史韵味浓郁的小元素

小时候,我总是喜欢和小伙伴一起在祠堂里玩耍。我们年少无知,感受不到属于祠堂的那份庄严和肃穆。每次推开古朴而厚重的木门时总能听到吱吱呀呀的响声。现在长大了,才开始了解祠堂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意义。

眼下,大涌祠堂陆续老去,但依然坚强屹立,仿佛向后人传送来自历史深处的回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