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杜夫海纳西方现代音乐美学:感性与形式的意义

杜夫海纳西方现代音乐美学:感性与形式的意义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谈到音乐中的感性就不能不谈到形式问题,对此杜夫海纳也予以了充分关注。传统的看法经常把形式与内容对立起来,但杜夫海纳显然具有明显的一元论倾向,他高度强调艺术作品中形式的意义,在他看来,形式不是与内容相对立的。因为杜夫海纳反对把形式界定为轮廓,也反对将形式归结为材料,形式就是构成感性也激发感性的东西,所谓形式就是感性的形式。而且,杜夫海纳还认为“形式是对象赖以具有意义的东西”[45]。

杜夫海纳西方现代音乐美学:感性与形式的意义

作为审美对象的音乐作品,其本质又是什么呢?杜夫海纳认为就是感性,感性是其美学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他看来,审美对象之所以成为审美对象,其不可代替的东西,就是艺术作品在呈现时给予的感性。由于音乐自身就是非再现的,所以它“最先引起我们对感性的美妙的注意”[41]。音乐中的感性最为显著,它“就是我试图沉浸在其中的这种音乐的满溢,就是我试图把握其细微差别并跟随其展开的这种色彩、歌唱与乐队伴奏的结合……我来的目的是把我自己向作品开放,是领略在造型、图画和几乎是舞蹈的一致配合下的这种音响的激扬,领略这种感性的最高峰”[42]。在杜夫海纳看来,即使是作品的观念性的东西,也需要深深地介入感性之中,观念离开了感性显示之外并不能存在。而且,在审美知觉过程中,为保证感性的纯正和完整,类似于邻座观众头部的摇动等可能影响感性、与观赏无关的东西统统中性化,由此使得感性得以把握音乐的意义,使得意义充满秩序,而音乐的意义内在于感性。

谈到音乐中的感性就不能不谈到形式问题,对此杜夫海纳也予以了充分关注。传统的看法经常把形式与内容对立起来,但杜夫海纳显然具有明显的一元论倾向,他高度强调艺术作品中形式的意义,在他看来,形式不是与内容相对立的。他说:“只要我们不再把形式和内容对立起来,只要我们看到审美知觉是如何在形式中把握内容的,那么包含内容的这种形式便变成真正的格式塔。”[43]在再现性艺术中,再现的对象构成艺术的主题,而音乐的非语义性、非具象性导致其缺乏这类主题,而形式则起到了代替所谓主题的作用,比如明确的形式规则。那么什么是音乐作品的主题呢?杜夫海纳认为是音乐的主旋律,“旋律已经是像知觉所把握的那种作品的表现:为了赋予审美对象以最高形式,表现替代了再现,或者避免以再现作为过渡”[44]。因为杜夫海纳反对把形式界定为轮廓,也反对将形式归结为材料,形式就是构成感性也激发感性的东西,所谓形式就是感性的形式。特别是对音乐这种非再现的艺术而言,形式的全部职能就是统一感性,也就是说感性本身就内在于形式。而且,杜夫海纳还认为“形式是对象赖以具有意义的东西”[45]。(www.xing528.com)

音乐中的意义又是什么?在杜夫海纳看来,音乐的意义是非概念性的东西,它只能存在于感性之中,“这意义完全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情感性的东西,是一种看不见、听不到的所谓‘情感物’”[46]。最高的意义意味着一种统一性,它是各表现要素的亲密结合形成的。比如:“当依索尔德在一声爱的尖叫声——音乐为它配上了超乎常人的音调——中死去的时候,当她的姿势、歌声以及与之配合的灯光和音乐等等全都来表现激昂的情绪和爱情的难以理解的胜利的时候,当放纵开来而又被控制住的感性喊叫出某种只有它才能说出的东西的时候,我是面对着作品的,我懂得了作品。我懂了些什么呢?这里可以开始对意义无止无休地问:作品向我述说的东西意味着什么?不仅是作品用台词或多或少理性地向我述说的东西,还有作品用音乐更加纵情地向我述说的东西:这种奇迹般的激情的爆发,夜间的狂热情绪,为爱而死的这一离奇的主题。”[4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