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孟子:生平、文化及著作简介

孟子:生平、文化及著作简介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孟子第一次游齐,是在齐威王后期,这时孟子大约超过40岁,不甚得意,拒绝了齐威王馈赠的一百镒兼金后离开了齐国。《梁惠王下》记载“邹与鲁哄”、邹穆公与孟子的问答,以及滕定公去世后滕文公派然友到邹国向孟子问礼,都应发生在此时段。《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一般认为是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共同编写完成的。

孟子:生平、文化及著作简介

孟子是中国历史上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尊称“亚圣”。

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生卒年代说法不一。据《孟子世家谱》(清同治四年1865年版),孟子生于周烈王(姬喜)四年己酉(公元前372年),卒于周赧王(姬延)二十六年壬申(公元前289年)。元代程复心《孟子年谱》说孟子“寿八十四岁”。民间有谚“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其中“七十三、八十四”就是孔子和孟子两位圣人的寿数。

图1-1 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

孟子是东周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县南)人,名轲。字号在汉代以前无载,但魏、晋之后传出子车、子居、子舆等多个不同的字号,可能源于后人附会。相传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后裔,《春秋演孔图》和《阙里志》记载其父名激,字公宜,母仉(zhǎng)氏。

邹国在春秋时期称为“邾”或“邾娄”,曹姓,西周初年颛顼苗裔侠受封于此,至邾仪父始见于《春秋》。邹国传二十九世至战国时期为楚所灭(一说为齐所灭)。后世孟父受封为“邾国公”即源于此。

孟子幼年丧父,家庭贫困,得益于母教,成为儒学大家。生平和孔子相似,都是贵族后裔,一生致力于求学、周游列国、教书、著书。孟子学成以后(大约四十来岁),以士的身份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从事政治、教育活动20多年,致力于推行儒家思想。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薛国、滕国、鲁国。从《孟子》一书中可以看出周游列国的大致经历。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主张“民本仁政”思想,发扬、完善并推广了孔子思想和儒学。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东汉赵岐在《孟子章句》的序《孟子题辞》中说“可谓直而不倨,曲而不屈,命世亚圣之大才者也”,后世遂有“亚圣”之称。

孟子的师承关系不清楚,司马迁说他“受业于子思之门人”,所以从中唐韩愈开始有“孟子师于子思”之说,而子思(孔子之孙孔伋)师于曾参。孟子自己的说法“予未得为孔子之徒,予私淑诸人也”(离娄下),说明这位“子思门人”不是知名老师。子思的父亲伯鱼(即孔子的儿子孔鲤,)死于孔子去世之前,子思应该生于孔子在世之时。司马迁说子思年62岁,而孔子去世(公元前479年)距孟子出生近百年,所以,子思去世时孟子应该还没有出生。从《孟子》一书中透露的信息看,孟子思想与子思有密切关联,而荀子更是明确地把子思和孟子视为一派,说“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从思想传承上看,孟子是子思的传人。

孟子的弟子多时有数百人,游历齐国时“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滕文公下》),但大多未得记载留传,只有少数人在《孟子》一书中留下了姓名:乐正子、万章、公孙丑、公都子、陈臻、充虞、咸丘蒙、陈代、彭更、屋庐子、桃应、徐辟、孟仲子等人。(www.xing528.com)

孟子第一次游齐,是在齐威王后期,这时孟子大约超过40岁,不甚得意,拒绝了齐威王馈赠的一百镒兼金后离开了齐国。

公元前327年(齐威王三十年)孟子听说宋王偃称王后要行仁政,就来到了宋国,这年孟子约46岁。在宋国他看到宋王左右只有一个薛居州是贤人,难以使宋王偃为善,无法推行自己的主张,于是离开了宋国。行前认识了当时还是太子的滕文公。滕文公到楚国去,来回都经过宋国的国都彭城,因而两次在宋国与孟子相见,双方都留下了深刻印象

孟子离开宋国后回到邹国。《梁惠王下》记载“邹与鲁哄”(发生冲突)、邹穆公与孟子的问答,以及滕定公去世后滕文公派然友到邹国向孟子问礼,都应发生在此时段。

鲁平公即位后,打算重用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孟子便到了鲁国。可能是因为臧仓的破坏,乐正子没能使孟子见到鲁平公。孟子慨叹:“吾之不遇鲁侯,天也。”

滕文公嗣位后,孟子来到滕国。《滕文公》篇中记述的滕文公向孟子“问为国”;“毕战问井地”;齐人打算修建薛邑城,滕文公感到受到威胁,请孟子出主意,这些章节的内容应当都在此时。和许行的信徒陈相的那场著名辩论也在这个时候。

由于滕国太小,孟子可能认为难以施展自己的抱负,于是来到梁国(魏国迁都大梁以后称梁国),时当梁惠王后元十五年(公元前320年),于是有了《梁惠王上》开始的那几段问答。第二年梁惠王去逝,梁襄王继位。孟子对他的印象不好,谈话也不投机,认为他“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孟子随即离开了梁国。

孟子第二次到齐国,在齐宣王初年。初到时比较顺利,拜孟子为齐国客卿,曾奉使到滕国去吊丧。不久,齐宣王五年齐国伐燕,两年之后“诸侯将谋救燕”,孟子劝齐宣王送回俘虏,归还重器,和燕国臣民商量立君,然后撤兵。宣王未采纳孟子的建议,第二年燕国联合其他诸侯国来攻齐,打败了齐国。齐宣王失败后自责“吾甚惭于孟子”。孟子要离开齐国,齐宣王亲自去见孟子,想挽留孟子,说要给孟子一所大房子,还供给万锺粮食来养其弟子。孟子没有答应,最终离开了齐国。在齐都临淄附近的“昼”地停留了三宿,然后回到了故乡邹国,这时孟子已经60多岁了。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战国大争之世,各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通过暴力手段争夺生存权并意图统一天下。孟子以行仁政为基础的“王道”思想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未能被各国统治者采纳,伤心的孟子认为“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从此不再游说诸侯,退居故乡讲学,和他的学生们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一般认为是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共同编写完成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