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常用染色方法:革兰氏染色和萋-纳氏抗酸染色法

常用染色方法:革兰氏染色和萋-纳氏抗酸染色法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革兰氏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最重要的鉴别染色法。乙醇脱色是革兰氏染色操作的关键环节。脱色不足,阴性菌被误染成阳性菌;脱色过度,阳性菌被误染成阴性菌。无菌操作及做涂片过程见图Ⅲ-1,革兰氏染色法操作及染色结果见图Ⅲ-2。(二)萋-纳氏抗酸染色法1.染液石碳酸复红、3%盐酸酒精、碱性美蓝。

常用染色方法:革兰氏染色和萋-纳氏抗酸染色法

(一)革兰氏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最重要的鉴别染色法。

1.染液

结晶紫、卢革氏碘液、95%酒精、石碳酸复红(或番红)。

2.染色法

实验流程:涂片→干燥→固定→结晶紫初染(1~2 min,水洗)→卢革氏碘液媒染(1 min,水洗)→95%乙醇脱色(至无色,约30 s,水洗)→番红复染或石碳酸复红复染(2~3 min,水洗)→干燥→镜检。

(1)将结晶紫染液滴在已固定的涂片上,染1~2 min后,用水洗去剩余染料

(2)滴加卢革氏碘液,1 min后水洗。

(3)滴加95%乙醇脱色,摇动玻片至流出的乙醇无紫色为止,水洗。

乙醇脱色是革兰氏染色操作的关键环节。脱色不足,阴性菌被误染成阳性菌;脱色过度,阳性菌被误染成阴性菌。脱色时间一般为20~30 s。

(4)滴加番红染液复染,2~3 min后水洗,然后用吸水纸吸干,用油镜观察。

3.镜检结果

革兰氏阳性菌(G)被染成紫色,革兰氏阴性菌(G)被染成红色。

无菌操作及做涂片过程见图Ⅲ-1,革兰氏染色法操作及染色结果见图Ⅲ-2。

图Ⅲ-1 无菌操作及涂片过程

图Ⅲ-1 无菌操作及涂片过程(续)

图Ⅲ-2 革兰氏染色法操作及染色结果(见彩插)

革兰氏染色的关键环节如下:

(1)涂片不宜过厚,以免脱色不完全,造成假阳性。

(2)乙醇脱色时间。

(3)菌龄:应选择指数生长期的细菌培养物进行革兰氏染色。培养时间过长或死亡及部分自溶,改变了细菌细胞壁的通透性,造成阳性菌的假阴性反应。

(4)火焰固定不宜过热。

(5)媒染剂的作用:媒染剂的作用是增加染料和细胞之间的亲和性或吸附力,即以某种方式帮助染料固定在细胞上,使之不易脱落。

(二)萋-纳氏抗酸染色法

1.染液

石碳酸复红、3%盐酸酒精、碱性美蓝。

2.染色法

(1)用接种环取菌液涂于玻片上做成薄膜,自然干燥后经火焰固定。

(2)滴加石碳酸复红液于涂片上,用玻片夹夹住涂片以微火加热,保持液体冒蒸气约5 min,切勿蒸发至干或使染液沸腾。

(3)冷却后,水冲洗。

(4)以3%盐酸酒精液脱色,至片上红色全部脱去为止。

(5)水冲洗后,以碱性美蓝液复染1 min,水洗,待干,镜检。

3.染色结果

抗酸菌染成红色,非抗酸菌染成蓝色(图Ⅲ-3)。

图Ⅲ-3 抗酸染色结果(见彩插)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荚膜染色法——黑斯氏法

1.染液

结晶紫(结晶紫饱和酒精液5 mL加蒸馏水95 mL)、20%硫酸铜水溶液。

2.染色法

(1)取有荚膜的细菌涂片,空气中干燥固定,不可加热固定。

(2)滴加结晶紫染液,染色2 min。

(3)用20%硫酸铜液将涂片上的染液洗去,此时切勿再用水洗,用吸水纸吸干残液后镜检。

3.染色结果

菌体及背景呈紫色,菌体周围有一圈淡紫色或无色的荚膜(图Ⅲ-4)。

图Ⅲ-4 荚膜染色结果(见彩插)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四)芽孢染色法

1.染液

5%孔雀绿水溶液、0.5%番红水溶液。(www.xing528.com)

2.染色法

改良的Schaeffer和Fulton氏染色法:

(1)菌悬液的制备:加1~2滴水于小试管中,用接种环挑取2~3环菌苔于试管中,搅拌均匀,制成浓的菌悬液。

(2)加染色液:加5%孔雀绿水溶液2~3滴于小试管中,用接种环搅拌使染料与菌液充分混合。

(3)加热:将试管浸于沸水浴的烧杯中,加热染色15~20 min。

(4)涂片:挑取数环试管底部的菌液于洁净的玻片上,涂成薄膜,晾干。

(5)固定:将涂片通过酒精灯火焰3次,温热固定。

(6)脱色:水洗至流出的水无绿色为止。

(7)复染:用番红染液染色3~5 min,倾去染液,用吸水纸吸干残液(不水洗),镜检。

Schaeffer和Fulton氏染色法:

(1)制片:涂片、干燥、固定。

(2)加染色液:加数滴孔雀绿染液于涂片上,用玻片夹夹住玻片一端,在微火上加热至染料冒蒸气(但不沸腾),切勿使染料蒸干,必要时可添加少许染料,加热时间从冒蒸气开始计算维持5 min。

(3)水洗:倾去染液,待玻片冷却后,用水洗至流出的水无绿色为止。

(4)复染:用番红染液染色5 min,水洗,用吸水纸吸干,镜检。

3.染色结果

芽孢呈绿色,芽孢囊及菌体为红色(图Ⅲ-5)。

图Ⅲ-5 芽孢染色结果(见彩插)

(图片来源于网络)

注意事项:

(1)所用菌种应掌握菌龄,以大部分细菌已形成芽孢为宜,取菌不宜太少。

(2)用改良法时,从小试管取菌液时应先用接种环充分搅拌,然后再挑取菌液,否则菌体沉于管底,涂片时菌体太少。

(3)加热染色时要随时添加染色液,不可使染液沸腾,切勿让标本干涸。加热温度不能太高。

(4)一定要等玻片冷却后再进行水洗或加复染液进行复染。

(五)鞭毛染色法——镀银法染色

1.染色液

染液A(单宁酸5 g、FeCl3 1.5 g、蒸馏水100 mL、15%福尔马林2 mL、1% NaOH 1 mL)、溶液B(AgNO3 2 g、蒸馏水100 mL)。

2.染色法

(1)制片:取一洁净玻片,在一端滴一滴蒸馏水,用接种环挑取少量菌体在载玻片的水滴中轻蘸几下,将玻片倾斜,使菌液随水滴缓缓流到另一端,然后平放于空气中干燥。

(2)涂片干燥后,滴加A液染3~5 min,用蒸馏水洗,或用B液冲去残水。一定要将A液充分洗尽,再加B液。

(3)滴加B液,将载玻片于酒精灯上稍加热,使其微冒蒸气且不干,一般染0.5~1 min,直至显褐色时立即水洗,自然干燥后镜检。

3.染色结果

菌体为深褐色,鞭毛为褐色(图Ⅲ-6)。

图Ⅲ-6 鞭毛染色结果(见彩插)

(图片来源于网络)

注意事项:

(1)所用菌种应掌握菌龄,以培养10~14 h的细菌为宜,取菌时宜取斜面和冷凝水交接处培养物或平板菌落边缘的菌苔。

(2)玻片要高度清洁,光滑、不带油渍(将水滴在玻片上,无油渍玻片水能均匀散开)。

(3)使用新鲜的染色液,充分洗去A液再加B液和掌握好B液的染色时间均是确保鞭毛染色成功的重要环节。

(六)细菌的单染色法

单染色法是用一种染料使微生物着色,其只能观察细菌的形态结构、排列等,不能鉴别微生物。进行单染色所用的染料通常为美蓝、碱性复红、结晶紫等。

1.染色液

美蓝染液,或碱性复红染液或结晶紫染液。

2.染色法

(1)涂片:取一张清洁无油脂的载玻片,加上一环生理盐水(如为液体标本或液体培养物可不加盐水)。用灭菌的接种环取菌落(纯培养物可取菌苔)少许,与生理盐水混匀,涂布成薄膜。液体培养物直接挑取菌液涂片。

(2)干燥:一般在室温中自然干燥。若须加速干燥,可在火焰上方的热空气中加温干燥,但切勿紧靠火焰,以免标本被烤焦。

(3)固定:手持玻片,将背面迅速通过酒精灯火焰3次。

(4)染色:加美蓝染液(或碱性复红染液或结晶紫染液)1~3滴,染色1 min,水洗,吸干,镜检。

3.染色结果

美蓝染液着色慢,时间长,菌体呈蓝色;结晶紫染液着色深而迅速,菌体呈紫色;碱性复红染液着色快,时间短,菌体呈红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