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方媒介效果研究:第三人效果机制多重检验

西方媒介效果研究:第三人效果机制多重检验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理解第三人效果的作用机制方面,有研究从社会比较的角度提供了解释。实验研究证实了他们的假设,结果表明第三人感知有同化、对比效应的功能。还有研究首次把自我强化模式、曝光性假说、自我归类模式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综合理解第三人效应的模型。[75]第三人效果包含了认知和行为层面的假设,然而自戴维森后,相关实证研究更为关注认知层面的检验,而较少关切行为层面。

西方媒介效果研究:第三人效果机制多重检验

第三人效果假说描述了两部分现象(a two-part phenomenon):首先,在认知层面上,预设讯息影响(presumed message influence)让人们倾向于认为“媒介信息对其他人的影响大于对自己的影响”;其次,这种认知会影响人们在现实中的行为。这也正是该假说的独特之处,即“它不是关于媒介作为一个改变中介(change agent)如何直接影响人们的认知或行为,而是人们如何对感知到的媒介影响进行反应,并且,因此改变他们社会现实的不同方面”[73]。在理解第三人效果的作用机制方面,有研究从社会比较的角度提供了解释。[74]研究者们假设第三人感知效应可以被视为媒介影响领域中的一种比较社会判断,在社会比较过程中发挥着同化、对比和锚定机制的作用。实验研究证实了他们的假设,结果表明第三人感知有同化、对比效应的功能。同时,锚定效应也确实存在。还有研究首次把自我强化模式、曝光性假说、自我归类模式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综合理解第三人效应的模型。研究者们以性别为变量,通过问卷调查了323个被试者对色情信息的感知和判断。男性认为女性一般会比自己更反感色情,女性认为男性一般会比自己更容易被色情唤起并感到兴奋。男性还认为自己会比一般的女性更容易被色情唤起和感到兴奋,女性则认为自己会比一般的男性更反感和拒绝色情。这项研究为用自我归类(self-categorization)解释第一人和第三人感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并且为自我归类解释超越曝光假说(exposure hypothesis)和自我强化(self-enhancement)模型提供了有价值的证据。[75]

第三人效果包含了认知和行为层面的假设,然而自戴维森后,相关实证研究更为关注认知层面的检验,而较少关切行为层面。已有从行为层面进行的实证研究不仅数量少、检测方式不一致,而且“不同研究得出结论显示,传播行为和第三人效果之间的关联性还有待进一步厘清”[76]。有学者为这一薄弱的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例证。他们通过检测第三人感知对审查态度的影响,发现在感知媒介效果中,与他人-自我差异相比,预设对他人的影响是一个预测审查态度的更强因素。[77](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