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喜树碱提取方法研究结果

喜树碱提取方法研究结果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们先后从喜树的果实、根、树皮中发现31 种化合物,其中喜树碱及其衍生物10 余种,大量研究证实它们有良好的抗癌活性。目前喜树碱类药物已进入临床阶段,并获美国FAD 的批准,成为继紫杉醇之后第二个获准上市的具抗癌活性的天然药物。喜树碱的生产主要有天然提取、全化学合成和半化学合成三种方法。

喜树碱提取方法研究结果

喜树属山茱萸目珙桐科旱莲属植物,落叶乔木,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及西南各省和印度部分地区,台湾、广西、河南等也有栽培,最早的文字记载在1848年的《植物名实图考》 中。1966年美国的Moneroe E.Wall 从喜树的皮中分离出喜树碱(Camptothecin,CPT),经肿瘤实验证明这种色氨酸一萜烯类生物碱具有抗癌活性,从而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

人们先后从喜树的果实、根、树皮中发现31 种化合物,其中喜树碱及其衍生物10 余种,大量研究证实它们有良好的抗癌活性。但由于喜树碱不溶于水,加之其钠盐毒副作用较大,因此人们对喜树碱的结构改造进行了广泛研究,旨在提高其溶解度、降低其毒性、延长其内酯环在体内的保留时间及增加其生物活性等。迄今所报道的喜树碱衍生物已经达数百种,其中,羟基喜树碱,拓普替康(Topotecan,TPT,9-N,N'-二甲基亚胺基-10-羟基喜树碱),伊立替康(Camptothecin-11,CPT-11)以及氨基、硝基喜树碱等在临床显示了广泛的抗癌活性。目前喜树碱类药物已进入临床阶段,并获美国FAD 的批准,成为继紫杉醇之后第二个获准上市的具抗癌活性的天然药物。总体来看,临床试验所开发的衍生物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CPT-11 和TPT 为代表的水溶性衍生物;另一类是以9-硝基和9-氨基为代表的喜树碱的水不溶性衍生物。

20世纪70年代初,喜树碱进入临床研究阶段,用喜树碱进行人体胃肠癌的试验性治疗,对部分病人的症状有所缓解;用其钠盐的水溶液及腹腔注射方式还可治疗白血病和其他一些癌症。由于喜树碱的毒性和令人难以忍受的副作用,如恶心、呕吐以及制成水溶性的钠盐后抗癌活性降低等原因,使试验受阻,喜树碱的研究一度进入低潮阶段。1985年,Y.H.Hsiang 发现喜树碱能阻断拓扑异构酶Ⅰ(topoisomerase Ⅰ,topo Ⅰ)的合成,topo Ⅰ是一种与细胞分裂密切相关的酶,阻断这种酶的产生即可阻止癌细胞的生长,说明喜树碱的作用靶是topo Ⅰ而不是拓扑异构酶Ⅱ(topo Ⅱ),这是其抗癌机理的独特之处,这一发现掀起了喜树与喜树碱研究的新高潮。随后的10 多年中,人们对CPT 及其衍生物的药理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这类药物除其有广泛的抗肿瘤活性外,还具有抗病毒(可能的治疗艾滋病的作用)和治疗皮肤病等多方面的作用。

喜树碱的生产主要有天然提取、全化学合成和半化学合成三种方法。(www.xing528.com)

天然提取法制得的CPT 为S 构型,活性高,但由于含CPT 的天然植物资源有限、CPT 含量少且易受季节、产地等因素的影响,从而限制了该法的广泛应用。

天然提取法主要有有机溶剂法、碱法、柱层析法和树脂吸附法等方法。有机溶剂法所得产品的纯度稍低、颜色较深,但步骤简单、回收率高、后续处理方便;碱法提取有提取时间短、提取率高等优点;柱层析法和树脂吸附法所得产品的纯度高,但得率稍低、步骤烦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