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科学哲学:阴阳观念与知识的关系

古代科学哲学:阴阳观念与知识的关系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战国后期,《易传》在解释“阴阳”思想时赋予了较多的具体知识内容。但阴阳观念与知识的密切结合是在秦汉以后。由前面的考察知道,阴阳知识与观念的产生之初就与日月现象有关,与天气变化或季节消息有关。这些便促成了这一时期的阴阳观念、思想、学说广泛借助天文学的知识来加以阐述。总之,《淮南子》认为天地万物是由阴阳二气构成的。除此以外,阴阳思想及其概念也在当时的知识活动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古代科学哲学:阴阳观念与知识的关系

战国后期,《易传》在解释“阴阳”思想时赋予了较多的具体知识内容。例如:“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系辞下》)但阴阳观念与知识的密切结合是在秦汉以后。就知识背景而言,这与该时期发达的天文学、医学以及生物学等知识有关,这也可以看作是秦汉时期阴阳观念发展的一个特点。

由前面的考察知道,阴阳知识与观念的产生之初就与日月现象有关,与天气变化或季节消息有关。自战国以来,天文学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特别是到了秦汉时期,历法又得到高度的重视。这些便促成了这一时期的阴阳观念、思想、学说广泛借助天文学的知识来加以阐述。这其中,《淮南子》的思想就十分典型。《淮南子》认为,阴阳现象在宇宙浑沌初开时就已产生。《天文训》中说:

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

阴阳剖分之后,天地万物的生长变化便都与阴阳二气有关。

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

这里说的是天文现象。

吐气者施,含气者化,是故阳施阴化。天之偏气,怒者为风;地之含气,和者为雨。阴阳相薄,感而为雷,激而为霆,乱而为雾。阳气胜则散而为雨露,阴气胜则凝而为霜雪。

这里说的是天气现象。

毛羽者,飞行之类也,故属于阳;介鳞者,蛰伏之类也,故属于阴。日者,阳之主也,是故春夏则群兽除,日至而麋鹿解。月者,阴之宗也,是以月虚而鱼脑减,月死而蠃蛖膲。(www.xing528.com)

这里说的是生物现象。在《淮南子》的其他篇章中也有类似的思想,如《俶真训》中说:“天气始下,地气始上,阴阳错合,相与优游竞畅于宇宙之间,被德含和,缤纷茏苁,欲与物接而未成兆朕。”《泰族训》中说:“天致其高,地致其厚,月照其夜,日照其昼,阴阳化,列星朗,非其道而物自然。故阴阳四时,非生万物也;雨露时降,非养草木也。神明接,阴阳和,而万物生矣。”总之,《淮南子》认为天地万物是由阴阳二气构成的。我们在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淮南子》在对此作论证的时候,使用了大量的自然知识的例证。同时,从上面的材料中又可以看到,《淮南子》也明显地继承了先秦时期道家以及《易传》的思想。这些无疑都大大丰富了有关阴阳的思想和理论。当然,这其中也不乏神秘的解释,如《淮南子·地形训》说:

正土之气也御乎埃天,埃天五百岁生缺,缺五百岁生黄埃,黄埃五百岁生黄澒,黄澒五百岁生黄金,黄金千岁生黄龙,黄龙入藏生黄泉,黄泉之埃上为黄云,阴阳相薄为雷,激扬为电,上者就下,流水就通,而合于黄海。

偏土之气,御乎清天,清天八百岁生青曾,青曾八百岁生青澒,青澒八百岁生青金,青金八百岁生青龙,青龙入藏生青泉,青泉之埃上为青云,阴阳相薄为雷,激扬为电,上者就下,流水就通,而合于青海。

而这在当时也是不可避免的。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被视作神学目的论代表人物的董仲舒,也需要相关的知识来作为其学说的支持,这其中就包括“阴阳”思想。并且,我们也看到这一思想中不乏知识的内容,其中有不少内容具有合理性。例如《阴阳出入》中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阴日损而随阳,阳日益而鸿,故为暖热。初得大夏之月,相遇南方,合而为一,谓之日至。……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阳日损而随阴,阴日益而鸿,故至于季秋而始霜,至于孟冬而始寒,小雪而物咸成,大寒而物毕藏,天地之功终矣。”再如《循天之道》中说:“阳气起于北方,至南方而盛,盛极而合乎阴;阴气起乎中夏,至中冬而盛,盛极而合乎阳;不盛不合。”应当说,这些论述大都符合科学的知识,而这在董仲舒的思想中并非偶然,在《春秋繁露》中可以找到大量这方面的材料,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董仲舒的思想同样是有科学知识的基础的。如果我们不做先验的形而上学的划分,对这一现象应当不难理解,在天人关系的论证中,天的权威性是毋庸置疑的。问题在于董仲舒对此作了不恰当的延伸,例如以下这段:“故曰:阳,天之德,阴,天之刑也,阳气暖而阴气寒,阳气予而阴气夺,阳气仁而阴气戾,阳气宽而阴气急,阳气爱而阴气恶,阳气生而阴气杀。”(《阳尊阴卑》)当然,这样一种延伸其实也是当时知识界与思想家的普遍现象(对此后面还会加以考察),只是董仲舒显得尤为突出,或走向了极端。

以上可以说是当时关于阴阳问题的主流观念。就思想而言,其主要是继承了先秦以来的传统。这其中对《易传》传统的继承尤为明显。例如《易纬·乾凿度》中讲的:“易始于太极,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天地有春秋冬夏之节,故生四时。四时各有阴阳刚柔之分,故生八卦。八卦成列,天地之道立,雷风水火山泽之象定矣。”当然,这里同样也包括《易传》重视知识的传统。

除此以外,阴阳思想及其概念也在当时的知识活动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医学是这一时期与阴阳理论密切结合的一个重要知识领域。例如《内经》中讲:“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关于《内经》中的阴阳理论后面将作专门考察。还有道教炼丹术,如《周易参同契》中讲:“乾刚坤柔,配合相包。阳禀阴受,雌雄相须。”“男女相须,含吐以滋。雌雄错杂,以类相求。”这里关于阴阳问题的一个主要看法就是强调具有对立性质的事物之间的互相配合,这其中不仅有原始道家的思想传统,也有《易传》思想的潜在影响。《内经》与《周易参同契》虽只是两例,但这可以看作是当时知识活动的一个基本面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