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哲学通史古代科学哲学卷结语及相关引用分析

中国哲学通史古代科学哲学卷结语及相关引用分析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延续之后,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终于衰落并结束了。李申:《中国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第820、825页。转引自李申:《中国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第825、826页。以上分类考察主要参考袁运开、周瀚光主编《中国科学思想史(下)》,详见该书第121—142页。袁运开、周瀚光主编:《中国科学思想史(下)》,第307页。参见杜石然等编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下册),第201、254页。

中国哲学通史古代科学哲学卷结语及相关引用分析

这一简短结语既是本章的,也是全书的。

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延续之后,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终于衰落并结束了。我们看到,中国古代科学哲学的帷幕已经徐徐落下。就科学知识而言,除极少数学科如医学仍一息尚存外,绝大多数都趋向寂静,曾经有过的辉煌以及喧嚣,现在一并归于大地。但同时,我们也看到,科学及与此相关的哲学思想仍在潜行,格物、致知、实学,这些始于宋人的观念与近代科学径直对接,从明末清初开始,西方近代科学已经源源不断地被引入,新的观念也在与西学接触和碰撞过程中渐渐形成并破土而出。从科学与哲学的关系而言,这无疑又是新思想的基础。如同三代科学对后来哲学的影响一样,科学在此时成为哲学的新的动力,或成为新的哲学的动力。

(1)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科学思想史》,第329页。

(2) 参见袁运开、周瀚光主编《中国科学思想史(下)》,第86页。

(3) 参见李申《中国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第869页。

(4) 李申:《中国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第820、825页。

(5) 参见梅荣照主编《明清数学史论文集》,第3—4页,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转引自李申:《中国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第825、826页。

(6) 李申:《中国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第831页。

(7) 以上分类考察主要参考袁运开、周瀚光主编《中国科学思想史(下)》,详见该书第121—142页。

(8) 参见葛荣晋《中国实学思想史》,导论,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9) 当然,这种实学思想到了18世纪又会发生更大的变化,如王韬讲:“英国天文、地理、电学、火学、气学、光学化学、重学为实学,弗尚诗赋词章。”(《漫游随录》卷二)此乃后话。

(10) 以上论述所用材料参考了卢嘉锡总主编、席泽宗分卷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思想卷》一书中的搜集。

(11) 以上叙述参考了杜石然等编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下册)相关内容。

(12) 袁运开、周瀚光主编:《中国科学思想史(下)》,第205、206页。(www.xing528.com)

(13) 参见袁运开、周瀚光主编《中国科学思想史(下)》,第215、216页。

(14) 以上叙述综合参考了杜石然等编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下册)相关内容,第198—201、207—216页。当然,实际介绍与传播的知识远较此具体,如据卢嘉锡总主编、席泽宗分卷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思想卷》,在明代末年的西学传播中,西方历史上先后出现的几种主要宇宙模式也都已被介绍了进来,其中包括亚里士多德模式、托勒密模式、第谷模型、哥白尼宇宙模型等,见该书第476—479页。其实在当时,对于中国人来说,眼界打开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理论正确的重要性。

(15) 此条材料在《清通鉴》四中作:“天文最为精微,历法关系国家要务,尔等勿怀夙仇,各执己见,以己为是,以彼为非。”

(16) 袁运开、周瀚光主编:《中国科学思想史(下)》,第264页。

(17) 袁运开、周瀚光主编:《中国科学思想史(下)》,第307页。

(18) 参见杜石然等编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下册),第205、206页。

(19) 樊洪业:《耶稣会士与中国科学》,第141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20) 参见卢嘉锡总主编、席泽宗分卷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思想卷》,第489—495页。

(21) 参见周瀚光《中国古代科学方法研究》,第76—78页。

(22) 关于乾嘉学派中的科学内容可进一步参考乐爱国《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科技》,第244—247页。

(23) 杜石然等编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下册),第219页。

(24) 参见杜石然等编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下册),第201、25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