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卫风物:黄河边的古渡与瓷窑

中卫风物:黄河边的古渡与瓷窑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黄河自黑山峡奔腾而出,撞在沙坡头岸边的岩壁上,掉头东去后,第一个经过的地方便是下河沿。站在下河沿的河岸上,但见黄河浩浩荡荡。下河沿在中卫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一处黄河古渡,自古以来还是陶瓷古窑址,亦是中卫煤炭生产基地。宋夏时期,下河沿是西夏生产瓷器的几个瓷窑之一,所烧瓷器大多通过黄河运送到下游。可以想见,每天下河沿黄河上帆影点点,皮筏逐流。下河沿黄河上的船匠,毫无疑问也走着这样一条路。

中卫风物:黄河边的古渡与瓷窑

黄河自黑山峡奔腾而出,撞在沙坡头岸边的岩壁上,掉头东去后,第一个经过的地方便是下河沿。站在下河沿的河岸上,但见黄河浩浩荡荡。在这里黄河将自己的桀骜不驯收敛了,将深含不露的温柔含蓄绽放了,然后义无反顾地流去。于是,自下河沿起,就有了桨声欸乃,有了筏影弄波,有了黄河航运,有了下河沿厚重的人文历史

下河沿在中卫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一处黄河古渡,自古以来还是陶瓷古窑址,亦是中卫煤炭生产基地。概言之,在中卫农业文明的历史天空,下河沿是工业文明的熹微,是承载着一片霞色希望的地方,对中卫的发展影响了上千年。

据史料记载,黄河中上游木船航运始于北魏。镇将刁雍于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奉命自薄骨律镇(今吴忠一带)运粮50万斛到沃野镇(今内蒙古五原),以供军粮。50万斛军粮,从陆路运需要牛车5000辆,薄骨律镇到沃野镇相距约800里路程,途中有不少路段是沙漠,行车十分困难。往返一趟需百余日,以每车装粮20石计,5000辆车运完50万斛粮食需3年时间。于是刁雍上奏朝廷:“臣闻郑、白之渠,远引淮海之栗,溯流数千,周年乃得一至,犹称国有储粮,民用安乐。今求于牵屯山河水之次,造船二百艘,二船为一舫,一船胜谷二千斛。一舫十人,计须千人。臣镇内之兵,率皆习水。一运二十万斛。方舟顺流,五日而至,自沃野牵上,十日还到,合六十日得一返。从三月至九月三返,运送六十万斛。计用人功,轻于车运十倍有余,不费牛力,又不废田。”皇帝下诏曰:“知欲造船运谷,一冬即成,大省民力,既不费牛,又不废田,甚善。非但一运,自可永以为式。今别下统万镇出兵以供运谷,卿镇可出百兵为船工,岂可专废千人?虽遣船匠,犹须卿指授,未可专主也。诸有益国利民如此者,续复以闻。”得皇帝指令,刁雍派人在陇山(今六盘山脉,包括固原东至海原县一段六盘山及香山)伐木,经清水河将木头漂放至黄河,就地造船。由此,黄河河运开通。(www.xing528.com)

下河沿码头是历朝历代黄河上的水运要冲,是青海和兰州通往中原的交通要道。从上游顺水放下来的木筏、装载货物的皮筏,都要经过下河沿码头。宋夏时期,下河沿是西夏生产瓷器的几个瓷窑之一,所烧瓷器大多通过黄河运送到下游。清知县黄恩锡就在《竹枝词》中写道:“土窑瓷器通宁夏,石炭连船贩水滨。”由此可见,古时下河沿已成为重要码头,由下河沿出产的瓷器、煤炭,顺水路运走,或者摆渡到对岸装车运走。可以想见,每天下河沿黄河上帆影点点,皮筏逐流。顺水船只,船匠站在船上好不轻松自在;逆水船只,拉船的汉子弓腰屈背,踩着河岸边的鹅卵石,吃力地拉着纤绳一步一步向前。这一走,就走了一千多年……刁雍时代就已经把船在黄河上航运的时间算好了,去时五日,逆水拉船回来十日。下河沿黄河上的船匠,毫无疑问也走着这样一条路。

这条路古人没有留下多少文字记载。“中邑自五代迄宋,沦入西夏,荒灭不可考矣。”古人一声叹息,将中卫几百年的历史交代了。好在掩埋在地下的“文字”还在,是今天人们解读那个时代秘密的钥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