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态环境保护加速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

生态环境保护加速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河长制实行跨区域、多部门联动的立体网络式管理模式,也有助于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落实落细,实现长江流域“同饮长江水,共治一江水”。

生态环境保护加速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

全面推行河长制,是党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加强河湖管理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创新,是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大环保理念推行的生动实践。河长制在解决跨地区、跨部门和多利益主体的复杂涉水问题方面具有明显的制度优势,能够实现跨部门协同,促进流域水环境综合管理的各项措施得到落实,可为完善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机制提供制度和技术支撑,使建立稳定、长效的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机制成为可能。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提出“全面推行河长制,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因此,借力河长制的全面推行,在长江经济带贯彻新发展理念,让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有机发力,把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首要位置,推动长江经济带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的大力开展。

(一)发挥河长制组织体系作用,构建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组织机构

长江经济带沿江政府及管理部门较多,推进长江经济带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必须有一个强力的组织机构来管理,河长制为此奠定了很好的组织基础。河长制的组织形式为省、市、县、乡四级河长体系,各级河长由同级党委或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因此,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的组织机构设置可以依托中央和各省(直辖市)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联合各省(直辖市)总河长共同成立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工作委员会,下设长江经济带各级生态补偿办公室,实施与各级河长办“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运行机制,统筹全流域生态补偿事宜,出台生态补偿制度,明确流域内补偿方式、标准、资金及考核体系,督促沿江11省(直辖市)制定生态补偿实施细则与配套政策。河长制实行跨区域、多部门联动的立体网络式管理模式,也有助于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落实落细,实现长江流域“同饮长江水,共治一江水”。

(二)发挥河长制科技支撑作用,完善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技术方法(www.xing528.com)

发挥河长制“一河一档”与“一河一策”等本底数据的科技支撑作用,完善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技术方法,实现补偿依据稳定可靠、补偿标准科学准确。首先,建立跨界断面物质通量考核体系。基于“一河一策”的水环境现状及问题梳理,准确、合理地设置跨界考核断面和物质通量考核指标体系。其次,确定跨界断面补偿依据。以上一级政府批准实施的“一河一策”的管理保护目标作为生态补偿依据。最后,建立能够反映区域差异性的补偿标准,统筹考虑河长制“一河一档”中不同行政区域的生态敏感区面积、经济发展水平、出境水质、地表径流量等参数,以水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为参考,逐步形成能够反映直接损失、机会成本及生态环境建设的补偿标准体系。

(三)发挥河长制统筹兼顾作用,完善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方式

多元化生态补偿方式,能对各利益相关方产生激励作用,是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长效机制的基础。首先,建立健全“三位一体”的生态补偿体系,特别是中央对中上游地区的纵向专项财政生态补偿体系、下游地区对中上游地区的横向流域生态补偿体系,以及下游地区对中上游地区的绿色产业生态补偿体系。其次,实施多样化的横向水生态保护补偿方式,由省级河长制办公室牵头,调整跨区域对口支援工作,下游地区可通过采取资金补助、产业转移、人才培训等方式补偿上游地区,实现补偿方和受偿方的共赢。最后,积极引导各级河长制办公室建立市场化补偿方式,由省(直辖市)河长制办公室牵头,确定全省(直辖市)水资源利用或排污的总量标准,并以配额的方式分配给下级河长,建立统一的水权和排污权交易市场,促进有需求的区域开展水权交易和排污权交易,探索市场化补偿模式,拓宽资金渠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