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完美软件开发:项目管理的要素

完美软件开发:项目管理的要素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老子根据2.1节里的结论,项目管理为了体现价值,必须对个人意愿或者内耗系数施加影响。意愿则是个人精神世界对种种输入的一种反应。比如,例1:项目的关联要素往往形成一定的因果关系。表2-1 项目管理相关的逻辑链(续)其中第一条逻辑链不针对具体子项,而是直属于“工作意愿”的。

完美软件开发:项目管理的要素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

根据2.1节里的结论,项目管理为了体现价值,必须对个人意愿或者内耗系数施加影响。接下来,我们将对如何施加影响进行一些分析:

任何人都有一个自己的精神世界,外部种种往往成为对这一精神世界的输入。意愿则是个人精神世界对种种输入的一种反应。

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往往有其深厚之历史根源(家庭、经历、文化背景等),其改变往往需要剧烈刺激(家破人亡、生命受到威胁等),但大多时候,这种剧烈刺激并不存在,也就是说,大多时候影响个人意愿的主要手段是控制种种“输入”,而非直接使其改变。

“输入”本身大致可以分为如下3类:物理环境、文化环境(或者说非制度环境)及制度环境。

●物理环境是指空间、桌椅、计算机等。

●文化环境是指未曾明确定义,但又相对清晰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

●制度环境是指明确定义了的行为规范。

上面的表述可以概括成如图2-1所示的情况。

978-7-111-42626-4-Chapter02-3.jpg

图2-1 影响个人工作意愿的要素

假设说个人意愿上的所有问题都得到了解决,每个人都可以很理智地看待问题,做到彻底的公心公论,那么内耗产生的根本原因可以进一步分解为:观点的分歧和不恰当的组织行为。

●观点的分歧是指盲人摸象式的争执,这时任何人的观点都有属于自己的合理支撑,但不一致,进而造成对立。

●不恰当的组织行为是指权责不清或者工作时序安排不妥这类问题。比如,

例1:项目的关联要素往往形成一定的因果关系。如果这种因果关系发生混乱,那么会导致人员空闲或者返工等现象出现,进而降低效能。假设为开发某个程序需要购入某型设备,而设备的购入周期为一个月。如果预先购入设备,那么项目无疑能够平滑进行,但如果在使用前才意识到需要购入这款设备,那么很可能所有团队成员都需要空等一个月。

例2:项目中人员的能力、兴趣和擅长领域是不同的,如果在项目执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发现一个人在做根本不适合他做的工作,那么团队的效能会被降低。任何项目的问题都具有一定时空特征,而在大多时候,早发现问题并进行应对,代价总是要比在问题已经变严重后才发现再进行应对成本要低。

上面的观点可以概括成如图2-2所示的情况。

不恰当的组织行为这一维度是当前流行的项目管理学的主战场,是PMP这类认证的关键,但实际上这只应该是项目管理中的一个分支,只关注它,会导致以偏概全。(www.xing528.com)

上面的分解告诉我们,用逻辑对管理方法进行推导的时候,我们需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978-7-111-42626-4-Chapter02-4.jpg

图2-2 影响内耗系数的要素

●个人意愿

■物理环境

■文化环境

■制度环境

●内耗系数

■观点的分歧

■不恰当的组织行为

针对这几个方面我们提出一些逻辑链来分析其最关键的控制点,见表2-1。

表2-1 项目管理相关的逻辑链

978-7-111-42626-4-Chapter02-5.jpg

(续)

978-7-111-42626-4-Chapter02-6.jpg

其中第一条逻辑链不针对具体子项,而是直属于“工作意愿”的。主要是用来说明,为什么软件这一行业中,“工作意愿”需要被额外强调。

下面我们将对这9条逻辑链分别进行说明,为使逻辑链不至于过度晦涩,在进行说明的同时,我们会对每条逻辑链进行命名,在后续章节中将一直使用类似的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