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学旅游原理与景观欣赏-地学旅游原理与典型景观欣赏

地学旅游原理与景观欣赏-地学旅游原理与典型景观欣赏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欣赏旅游资源可选择远观和近看,这两种欣赏方式是让旅游者与观察的对象产生一定的距离,以达到最好的效果。游客在进行旅游活动时应与现实生活或工作保持一定的距离。

地学旅游原理与景观欣赏-地学旅游原理与典型景观欣赏

在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时,旅游者与景观之间要有一个适当的距离。旅游者对景观的欣赏距离有空间距离、时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如山中的峡谷、幽洞、“一线天”之类的景观,要置身其中,近而观之,才能知其妙。

1.空间距离

旅游者在欣赏过程中,要对旅游景观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才能欣赏到旅游景观最美的一面。欣赏旅游资源可选择远观和近看,这两种欣赏方式是让旅游者与观察的对象产生一定的距离,以达到最好的效果。例如,在对桂林山水景观进行旅游观光时,只有划着竹筏在漓江上欣赏桂林的山水,才能体会山水辉映的自然之美;云南滇池一直有睡美人的故事,在滇池的岸边,游客只能看到一座座山,不能看到睡美人山的形象,只有乘坐小型轮船泛游于滇池之中,一直到湖中央才能看到睡美人的整体形象。

2.时间距离(www.xing528.com)

一些拥有文化底蕴的景观所包含的文化经过了历史的沉淀,产生的时间距游客较远,因而产生了游客与旅游景观时间上的距离。对于这样的景观,游客只能通过自身的感受来面对过往的历史,特定的场景也容易唤起游客的共鸣。例如,当游客登上万里长城时,不禁会感叹我国古代建筑的优秀成果,会产生思古的情怀。因时间上的差异,游客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审美感受的差异会影响到游客对整个游客观的情感,因此在进行旅游活动之前,要注意时间上的距离,对距离我们较远的景观要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以达到最好的体验效果。

3.心理距离

心理距离是指游客在欣赏景观时的心理活动以及对旅游景观的态度。游客在进行旅游活动时有一个旅游目的,应在旅游目的的指引下欣赏旅游景观,做到不虚此行。每个人在社会中的定位都不一样,因此对同一个景观,不同的人就不同。但若是把生活中的不顺心带到旅游景观的审美之中,一般不利于对旅游景观的欣赏。因此,对旅游景观的欣赏要全身心投入,这样才能体验到其中蕴含的美。例如,一个地质学家到涠洲岛,如果只是对涠洲岛火山地貌进行研究,自然不把其作为一个审美对象,只有适当欣赏景观,才会进入对景观的审美状态。游客在进行旅游活动时应与现实生活或工作保持一定的距离。瑞士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曾指出: 心理距离也是一条审美原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