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省广播电视台首站呼声

省广播电视台首站呼声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78年10月,安徽省电台收到定远县农村基层干部要求包产到组的来信。根据两个农业文件的精神,省电台农村节目连续发了六组宣传“包产”的广播对话。1979年12月,省电台《新闻节目》率先播出消息《固镇县召开冒尖户大会,县委书记给冒尖户发奖状戴红花》,给一些想富又不敢富的农民以鼓励。小岗18户农民按手印包地的“契约”,首次在声像并茂的电视上公开曝光,犹如江淮大地上空的第一声春雷,极具震撼力和影响力。

省广播电视台首站呼声

1978年10月,安徽省电台收到定远县农村基层干部要求包产到组的来信。信中以痛切的教训说明,“大锅饭”越吃越穷,“大呼隆”越搞越空,农民要想生活好起来,一定要搞“包产”。不久,省电台记者采写了来安县魏郢生产队包产到组的调查报告。当时正值全国开展“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省电台认为,这些来信来稿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愿望,应予以宣传。1979年1月23日,省电台《对农村广播》节目播出了定远县基层干部要求包产的来信和本省部分社队包产到组见闻。之后,又陆续播出了来安县魏郢生产队和凤阳县马湖公社包产到组的调查。这一连串的报道在广大农村引起强烈反响。1979年春节期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两个农业文件正式颁布。根据两个农业文件的精神,省电台农村节目连续发了六组宣传“包产”的广播对话。

树欲静而风不止。1979年3月15日,一封署名张浩的读者来信发表在中央一家大报上,指责“搞包产是历史的倒退”。这封信在广大农村引起极大的思想混乱,对省电台前一阶段有关责任制的报道提出了非议。针对社会上的不同声音,省电台坚持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咬定青山不放松”,继续宣传受群众欢迎的包产到组责任制,播出了中共滁县县委书记冯骏热情支持联产责任制的广播讲话。为了更好地用事实说话,省电台派出记者到江南的宣城和淮北的颍上两个比较典型的县做重点采访。当年5月初,省电台两名记者赴宣城采访后,写了农村见闻《在新情况新问题面前》;5月中旬播出后,又在《安徽日报》上发表。赴淮北采访的3名记者采写的中共颍上县县委副书记刘跃华率领农民搞包产带来午季丰收的广播讲话,于6月中旬播出。这些宣传,对于推动安徽省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起到了促进作用。

1980年上半年,安徽不少地方在包产到组的基础上,创造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简便易行的新形式。农民群众说:“大包干好!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一年饱,二年富,三年就要盖仓库。”但是饱受“政策多变”之苦的农民担心好景不长,政策会变。针对这一现象,省电台一方面热情宣传“双包”责任制的优越性,另一方面对实行这种办法出现的问题不回避,用典型报道加以正确引导。

1980年春,包产到户刚在肥西县山南公社出现,省电台就组织部分编辑和播音员实地考察。当年秋天,历史上以讨饭闻名的凤阳县包产到户全面推开。省电台又抽派记者,根据掌握的大量第一手材料,就包产到户后扶贫、征购、集体提留、公共财产、科学种田、农田水利、社队企业等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采访中共凤阳县委书记。联系凤阳农村改革实际,陈庭元书记以铁的事实一一作答。有群众来信反映,“这十问十答为农村实行责任制提供了新鲜经验,使一些地方少走弯路”。(www.xing528.com)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各种类型的专业户、重点户相继涌现,加快了农业向商品化、现代化转化的进程。但是,有些地方由于受“左”的影响和干扰,出现了吃大户、卡脖子的现象,加重了他们的负担,挫伤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因此,省电台把宣传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经济政策放在首位,帮助农民群众解疑释惑,引导、鼓励和支持他们勤劳致富。1979年12月,省电台《新闻节目》率先播出消息《固镇县召开冒尖户大会,县委书记给冒尖户发奖状戴红花》,给一些想富又不敢富的农民以鼓励。1984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刚下达时,有些“两户(专业户、重点户)”仍怕政策变,不敢公开承认自己是“两户”。面对这种情况,省电台及时组织有关部门在广播中讲解国家税收政策,报道各地贯彻落实政策的典型。比如,五河县烧窑专业户梁保友,税务部门多收了他两年的税金3000元。中共蚌埠市委知道这件事后,决定将多收的税金如数退还。蚌埠市召开“两户”代表会议时,当场把一张3000元的支票交给梁保友,在座的300多个专业户代表报以热烈的掌声。参加会议的省电台记者及时采写了这一消息,并进行了录音专访。省电台还播发了不少地、市、县委负责同志支持“两户”,为“两户”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文章和广播讲话,报道了一大批锐意改革、敢于和善于勤劳致富的先进人物及事迹,如旌德县承包荒山造林的林业干部陈菊生、凤阳县运销专业户陈兴汉、灵璧县粮食专业户景学荣和巢湖市养鸡专业户黄晚霞等。省电台先后收到数百封来信,称赞广播给他们提供了劳动致富的好榜样、好经验、好门路。

20世纪80年代初期,乘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安徽电视事业解除了思想和行动上的多种禁锢,如鱼得水,迅速发展。1980年8月,省电视台购进日本DXO-6000采访摄像机和与之配套的Vo-4800便携式录像机。当时,电视新闻作为建台伊始就有的主干节目,对于发端于安徽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当年9月底,该台派出摄影组副组长陈哓宁和记者吴义伦,一起赴凤阳县农村调查采访,采制了两组电视新闻《凤阳县小岗生产队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年解决温饱问题》和《凤阳县蒋庄大队实行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小岗18户农民按手印包地的“契约”,首次在声像并茂的电视上公开曝光,犹如江淮大地上空的第一声春雷,极具震撼力和影响力。这两组电视新闻报送央视后,《凤阳县蒋庄大队实行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一稿,在1981年全国首次电视新闻评奖中获得一等奖。用新闻事实诠释小岗精神的新闻作品,除了上述广电新闻外,广播代表性节目还有:配乐通讯《花鼓声声说凤阳》(在中央电台《各地之声》节目1984年9月28日播出,并获得中央台新闻节目单项奖)、录音特写《手指按出的路》(在中央电台《全国各地电台联播》节目1988年11月28日播出)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