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灵渠:游览首站-灵渠

灵渠:游览首站-灵渠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旧时,人们把“铧嘴观澜”列为“兴安八景”之首。登阁远眺,灵渠渠首工程全貌一目了然,四周美景尽收眼底。图9-7临源阁南陡阁位于小天平与南陡交接处的灵渠北岸,于1942年,兴安县政府按照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的指示修建。来到阁前,分水塘连同铧嘴、小天平这些灵渠的精华建筑物顿时映入眼帘,周围古树浓荫,耳畔流水潺潺,让人惜景流连,是游客驻足遐思、拍照留影的最佳处。

灵渠:游览首站-灵渠

分水塘 位于兴安县城区东南1500米处大天平、小天平上游的宽阔水潭,原名渼潭,是灵渠渠首工程的所在地,也是海洋河与湘江的交汇处。海洋河至此河面渐宽,形成一片水流相对平缓的水域,河面水平如镜,鱼翔浅底,周边绿柳含烟。铧嘴就像一张巨大的犁铧,深深地插入海洋河,将河水劈分为二。大天平、小天平似是一个巨大的“人”字牢固地镶嵌在河水中央,河水沿着大天平、小天平向北渠和南渠缓缓流去,宛如两条绿色的丝带飘向远方,构成一幅自然和谐的山水图,是游人泛舟赏景和玩水游泳的绝佳处(图9-2)。清代乾隆年间庆远府(今广西宜州)同知查礼写有一首《分水亭晚眺》诗:“粼粼亭下二江分,独立苍茫对夕曛。忙杀连朝青白眼,看山看水看飞云。”[1]

图9-2 分水塘

铧嘴 位于分水塘中央,是一个以大天平、小天平为依托,前锐后钝的三角形建筑,长171米,宽22.8米,高约2米。由于它形如耕田用的犁铧,因此被称为“铧嘴”(图9-3)。铧嘴上绿树交错,芳草萋萋,中央建有“湘漓分派亭”。1941年8月,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偕同夫人宋美龄游灵渠。之后,当时的兴安县政府在铧嘴修建了一座小亭以资纪念,并且命名为“美龄亭”。新中国成立后,因该亭破损,于1965年在原址重建新亭并将其重新命名为“湘漓分派亭”。新亭为砖石混合结构,形状为六角形,红色水泥柱子,盖墨绿琉璃瓦。亭前悬挂民国蒋墨鲁集苏东坡和吴仰贞诗句合成的一副对联“逆水而来顺水去,卸帆仍是挂帆时”,横批是“天下奇观”,道出了当年南来北往船只过铧嘴的奇特景观。亭内立有大小两块石碑:大碑为清代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桂林知府查淳榜书《湘漓分派》碑,小碑为明代万历十七年(1589年)兴安知县梁梦雷书《伏波遗迹》碑。旧时,人们把“铧嘴观澜”列为“兴安八景”之首。登临湘江、漓江分流之处,可亲身感受到灵渠工程设计之巧妙、领略铧嘴分水之神奇,领悟世事分分合合之哲理。明代鲁铎曾经有感而发,写诗一首:“一道源泉却两支,右为湘水左为漓。谁知万里分流去,到海还应有会时。”[2]

图9-3 铧嘴

大天平、小天平 位于分水塘下游,是与铧嘴相接的“人”字形溢流坝,因“称水高下,恰如其分”而得名。大天平、小天平(图9-4)均由长条石和鱼鳞石砌筑而成,多余的河水漫过坝面翻滚而下,激起万朵雪白的浪花,伴以潺潺的流水声,奏响一首大自然的交响曲。踏足其上,是亲近自然、涤荡心灵的理想选择。

图9-4 小天平

南陡 位于小天平的西端,是南渠的进水口闸门。如今陡门尚存半圆形陡盘,陡盘上架有木桥,桥栏上刻有“天下第一陡”5个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船闸雏形的纪念(图9-5)。

图9-5 南陡(www.xing528.com)

佛音寺 位于分水塘西南的临源岭山腰,原建有始皇庙、伏波祠,因为毗邻灵渠之源,所以原名为灵源寺(图9-6)。清代陈聂恒《分水庙记》载,明代万历十七年(1589年)创建分水龙王庙。原庙分为3个殿,分别侍奉龙王、龙母、马援、关帝诸神像;民国时期倾圮。1998年,在原址重建寺庙,仍为三厅格局,总面积为821平方米

灵源寺前原建有分水亭,早已倾圮。如今尚存一块高2.3米的古碑,上书“分水亭”3个大字,字为清代乾隆年间广西巡抚西林觉罗·鄂昌所题。

2007年灵源寺改名为佛音寺。

图9-6 佛音寺

临源阁 矗立在分水塘南岸的临源岭上,是广西境内最高的观景楼之一,1998年竣工。阁共设3层,高23米,总面积为560平方米,蔚为壮观。阁前建有多级石阶,下与佛音寺相接。阁楼外观古色古香,盖黄色琉璃瓦,屋脊有飞禽走兽装饰。阁中镌刻有郭沫若1963年游灵渠时所写《七律·兴安观秦始皇时史禄所凿灵渠》手迹:“秦皇毕竟是雄才,北筑长城南岭开。铧嘴劈湘分半壁,灵渠通粤上三台。江山一统泯畛域,工匠三人叠主裁。传说猪龙深作孽,英雄伟绩费疑猜。”正面悬挂有文人墨客撰写的楹联。其中,广西师范大学教授欧阳若修的一副对联“功彪天地,纳八方入版图,千秋岭表云霄外;泽被子孙,教一水通南北,万里长安咫尺间”高屋建瓴,高度概括了灵渠的伟大历史贡献。二楼与三楼均有回廊,可观风景。登阁远眺,灵渠渠首工程全貌一目了然,四周美景尽收眼底。(图9-7)

图9-7 临源阁

南陡阁 位于小天平与南陡交接处的灵渠北岸,于1942年,兴安县政府按照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的指示修建。李宗仁亲自题写“南陡阁”阁名,并手书“南北关山展,陡流云汉横”藏头联一副。原阁为双层木质结构,三开间,均有回廊,四周设花格窗。20世纪50年代,阁已破败。1965年在原址重建景观。新建筑沿袭旧名,其实已非真正意义上的“阁”,为一层三开间,砖石混合结构,四面回廊,绿色琉璃瓦歇山顶。来到阁前,分水塘连同铧嘴、小天平这些灵渠的精华建筑物顿时映入眼帘,周围古树浓荫,耳畔流水潺潺,让人惜景流连,是游客驻足遐思、拍照留影的最佳处。(图9-8)

图9-8 南陡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