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灵渠:军事运输与历史贡献

灵渠:军事运输与历史贡献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秦始皇发兵岭南开始,至民国十七年桂黄公路修通为止,历代王朝均以灵渠作为军事运输的通道,大批军需物资经湘江—灵渠—桂江这一航线直接运入广西。南下的舟船通过桂江进入西江,将军队及粮饷顺此水道运往岭南腹地。用这样的船只运粮,无疑比人力、畜力的运输能力提高了许多倍。在西汉进兵岭南的军事行动中,作为南北交通要道的灵渠,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做出了贡献。元代为军事运输,朝廷先后对灵渠进行了3次维修整治。

灵渠:军事运输与历史贡献

灵渠最先是一项军事交通工程。自秦始皇发兵岭南开始,至民国十七年(1928年)桂黄公路修通为止,历代王朝均以灵渠作为军事运输的通道,大批军需物资经湘江—灵渠—桂江这一航线直接运入广西。秦始皇利用这条人工运河运送粮饷和军队,迅速统一了岭南。

在古代,因南岭山脉的阻隔,陆路交通极为艰难。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军开始对南方百越民族进行征服战争。秦始皇派屠睢率领50万大军兵分5路南攻百越,“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嶷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5]

灵渠的开凿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起来,秦军从北方运来的各种军需品,源源不断地直接通过长江、湘江、灵渠运到岭南。秦军分5路进攻百越,其中有两路经过广西的河流,“一军塞镡城之岭”中的“镡城之岭”即今日的广西越城岭,是长江支流湘江进入珠江支流漓江的必经之路,灵渠即开凿于此。南下的舟船通过桂江进入西江,将军队及粮饷顺此水道运往岭南腹地。根据灵渠陡门的宽度,人们推算秦时航行于灵渠中的船只宽约2米、长约20米,载重量可达100斛(合6吨)。用这样的船只运粮,无疑比人力、畜力的运输能力提高了许多倍。水路的畅通使进入岭南一带的秦军很快得到补给,战争最终以越人失败而结束,秦乃置桂林郡、南海郡、象郡,于是统一全国。

当秦末农民战争席卷全国的时候,原秦朝地方官吏赵佗趁机占据岭南,建号“南越王国”。西汉政权建立后,南越王国向西汉称臣,愿意保持臣属关系。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南越王相吕嘉反,杀汉使者及其王、王太后”[6]。汉武帝令“卫尉路博德为伏波将军,出桂阳,下湟水;主爵都尉杨仆为楼船将军,出豫章,下横浦;故归义粤侯二人为戈船、下濑将军,出零陵,或下离水,或抵苍梧”[7]。汉军分路南下,向广州进攻。其中,“下离水”的一支汉军,曾经取道灵渠。翌年,南越国灭亡,汉武帝统一了岭南。在西汉进兵岭南的军事行动中,作为南北交通要道的灵渠,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做出了贡献。

东汉建武十六年(40年),“交趾女子征侧及女弟征贰反,攻没其郡,九真、日南、合浦蛮夷,皆应之;寇掠岭外六十余城,侧自立为王”。建武十八年(42年),光武帝“玺书拜援伏波将军,以扶乐侯刘隆为副,督楼船将军段志等南击交趾。”马援受命平定交趾叛乱,“发长沙、桂阳、零陵、苍梧兵万余人讨之。”这支约2万人的讨伐部队,除8000名汉军来自今湖南境地外,其余均在岭南就地征调。马援南下的行军路线在史书上虽无详细记载,但从兵源征集的地区布局和当时的交通状况来看,应主要是从湘江水路经灵渠转入漓江,主力沿西江至玉林、合浦等地,横穿西江南部,开辟了广西、广东经南流江至合浦通往越南(交趾)的交通路线。而这条向交趾进军的路线,是以合浦港为起点的“遂缘海而进,随山勘道千余里”[8]。然后,经钦州防城港一带,渡过北仑河进入越南境内。建武十九年(43年)初,征侧、征贰被擒,岭南动乱宣告结束。

唐武德四年(621年),卫国公李靖出征岭南,仍沿湘江—灵渠—漓江航线抵达桂林。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军入桂林溯漓江、灵渠转湘江,几十万人马乘数千大筏,历时一个月抵达长沙,此后不久,农民军跨长江,越淮河,势如破竹,一举攻占唐朝的京城长安。黄巢起义军当时在兴安溶江筑有皇城。

宋代皇祐四年(1052年),侬智高起义,宋将狄青杨文广率兵经灵渠前往南方征讨。(www.xing528.com)

元代为军事运输,朝廷先后对灵渠进行了3次维修整治。其中一次维修整治见《国朝名臣事略·丞相楚国武定公传》记载:“移兵靖(静)江,破严关,败马都统临(灵)川,陈、张两总管小溶江……乃闸全之湘水三十六所,以通递舟。”这里说的“三十六所”应该就是灵渠的三十六处陡门,“以通递舟”(递舟,古代供驿站使用的小船)显然是为了军运;另外两次维修整治灵渠是在至正六年(1346年)和至正十五年(1355年)。

明代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朝廷派兵部尚书唐铎平定南丹少数民族叛乱,为运送兵员和粮草,命监察御史严震直修复灵渠。

清朝廷也利用灵渠进行军事运输。嘉庆二年(1797年),总督衔湖南巡抚姜晟在奏片中写道:“因自长沙省城至永州以上入粤西境千余里,均系逆流,且多险滩,乾辰一带河道浅窄,兵丁皆乘麻阳瓮洞小船……分领六起官兵共三千名陆续前来。”这条运兵路线就曾经过灵渠。

近代,灵渠在交通运输上的重要地位,特别是在军事用途上,仍然引人注目。咸丰二年(1852年)四月,在永安州(今蒙山)艰苦奋战的太平军,突破清军的重重包围,挥师北上,进攻桂林。太平军围攻桂林一个月仍未能得手,于是“暂行解围,别作良图,以谋进取”[9];五月十九日,太平军撤离桂林,长驱进入兴安;占领兴安的太平军迅速北上,直指全州。太平军从兴安进攻全州,曾取道灵渠。清代有人作诗《独秀峰题壁诗》云:“天南要隘尽全州,贼众联帆据上游。”这“联帆据上游”的太平军,就是经灵渠而下湘江的。灵渠为太平军攻占全州助了一臂之力。

中法战争期间(1883~1885年),屡立战功的刘永福黑旗军曾从灵渠南下的船只中取得军饷,“黑旗兵的粮道亦在此处”[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