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灵渠的历史性贡献与统一全国的大业

灵渠的历史性贡献与统一全国的大业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共同开发岭南地区,使岭南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其历史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据此可以证明,灵渠又一次在平定岭南叛乱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唐朝开始,灵渠的运输服务方向发生了变化。同时,岭南的土特产如珍珠、宝石、翡翠鸟、药材、香料、荔枝、香蕉、椰子等,都是通过灵渠运销中原各地的。

灵渠的历史性贡献与统一全国的大业

灵渠是我国古代运河工程的伟大创举,它使湘江和漓江相连接,从而沟通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从此,中原与岭南之间可以从水路直接相通。古人说得好:“陡河(注:即灵渠)虽小,实三楚两广之咽喉,行军运粮以及商贾百货之流通。惟此水是赖。”[26]诚然,自秦朝开始,灵渠一直是我国中原与岭南之间的交通要道,历朝在维护全国政治统一,促进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方面,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当年,秦军进攻岭南地区,损兵折将,拖延了三年而未能取胜,究其原因主要是交通运输困难,军队和给养无法及时运送到前线。灵渠开通后,大批援军和粮饷源源不断地南运,终于打败了顽强抵抗的南越和西瓯,在当地设置“桂林、象郡、南海三郡”[27],并通过灵渠自中原向岭南多次移民。如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一次移民就多达五十万,“以谪徙民五十万人戍五岭,与越人杂处”[28]。共同开发岭南地区,使岭南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其历史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秦末天下大乱,原秦朝南海郡龙川县令赵佗,乘机兼并桂林、象郡,并自称南越武王。汉高帝初定天下后,考虑到中国饱受战乱之苦,不仅没有诛杀叛变称王的赵佗,而且派遣陆贾作为特使前往岭南,“立佗为南越王”,以示笼络,要他“和集百越,毋为南边患害”[29]。汉高帝死后,吕后专权,曾因禁止将铁器输入南越,赵佗误以为是长沙王出的主意,于是自称南越武帝,发兵进攻长沙边邑。汉文帝继位后,为安定南方边境,再次派遣陆贾前往岭南,劝说赵佗撤销帝制僭号。赵佗接受劝告,表示“愿长为藩臣,奉贡职[30]”。

上述陆贾先后两次前往岭南,都是取道水路,具体的路线是溯湘江,过灵渠,再沿着漓江、西江顺流而下抵达番禺。由于当时有着灵渠这样的水运交通条件,使陆贾能够及时完成劝说赵佗归顺、向汉朝称臣的政治任务,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西汉元鼎五年(前112年),南越丞相吕嘉等反叛,汉武帝发兵十万南下平叛。据《资治通鉴·汉纪十二》记载:

遣伏波将军路博德出桂阳(注:今湖南郴县),下湟水(注:今广东北部的连江);楼船将军杨仆出豫章(注:泛指今赣南地区),下浈水(注:今广东北江正源);归义越侯严为戈船将军,出零陵(注:今广西全州西南),下离水(注:即漓江);甲为下濑将军,下苍梧(注:泛指今广西东北部一带)。皆将罪人,江淮以南楼船十万人。越驰义侯遗别将巴蜀罪人,发夜郎兵,下牂牁江(注:即今广西境内的经水河、黔江、浔江、西江)。

这十万汉军,分由五条水路进攻南越,约定会师于番禺。其中戈船将军和下濑将军率领的两路水军,计划取道灵渠和漓江、西江、进军番禺。虽然在这两路汉军尚未到达岭南时,此次南越事变已被先行攻入番禺的楼船将军和伏波将军所平定,但足以证明当时灵渠是可以通航的,并曾为西汉时代这次重大的军事行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八年(42年),朝廷派遣伏波将军马援平定岭南地区征侧、征贰等叛乱。当时马援南下进军走的是水路,曾对年久失修的灵渠,进行了自秦代开凿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整修和扩建,用于运兵运粮。此事最早见于唐朝咸通年间鱼孟威《桂州重修灵渠记》的记载。唐朝光化年间(898~901年)莫休符所撰《桂林风土记》也有记载说,当时马援采取“开川浚济……节斗门以驻其势”的工程措施,对灵渠进行整治。其后,成书于宋朝的《太平御览》卷六十五《地部》漓水条,引唐人曹大宗《郡国志》说:“后汉伏波将军马援开湘水,为渠六十里,穿度城,今城南流者是,因秦旧渎耳。”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一〇六《广西一》也有“东汉建武十七年(按:应为十八年)马援讨征侧,因史禄旧渠开湘水六十里,以通粮饷”的记载。

但是,《后汉书》卷一下《光武帝纪》、卷五十四《马援传》、卷一百十六《南蛮传》在有关马援平定交阯征侧叛乱事件的记载中,均未提及马援整修灵渠之事,这是因为我国古代对工程建设一类的事情一贯不重视,所以在正史中很少得到反映,我们后世的人决不能因此就认为历史上不存在此事。何况,《后汉书·南蛮传》还有如下的记载:(www.xing528.com)

光武(帝)乃诏长沙、合浦、交阯,具车船,修道桥,通障谿,储粮谷。(建武)十八年,遣伏波将军马援、楼船将军段志,发长沙、桂阳、零陵、苍梧兵万余人讨之。明年夏四月,(马)援破交阯,斩征侧、征贰等。

从上述记载来看,在马援、段志率军南征之前,为南征行动做好了诸如置备车与船、修建路和桥、疏通河道、储运粮食等行军、作战的准备工作,而整修灵渠正是属于“通障谿”一项的工程内容。再联系到当时所征调的兵员都来自湘江流域的长沙(今湖南长沙)、桂阳(今湖南郴县)、零陵(今广西全州)等地,这样可以就近溯湘江、过灵渠、下岭南,既顺道又方便。因此,上引《桂州重修灵渠记》《桂林风土记》等文献所说的马援整修灵渠,并利用灵渠运送军粮之事是真实可信的。据此可以证明,灵渠又一次在平定岭南叛乱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从唐朝开始,灵渠的运输服务方向发生了变化。由于唐朝对灵渠进行过多次整修,并创设陡门设施,大大地改善了通航条件,使灵渠一年四季都可通航,利用率更高。因此不像秦汉时代那样,灵渠只是为朝廷一时的政治、军事需要服务,而是将使用重点转移到以漕运为主的经济领域方面。同时,岭南的土特产珍珠宝石、翡翠鸟、药材、香料、荔枝、香蕉椰子等,都是通过灵渠运销中原各地的。

另据《旧唐书》卷二百下《黄巢传》记载,唐僖宗乾符六年(879年)秋,黄巢攻陷广州,本欲据南海之地为根据地,但“是岁自春及夏,其众大疫,死者十有三四”。于是决计北上,另图大事。“数十万大军从广州出发,抵达桂林,接着又编制大筏数十,溯漓江向上,经灵渠,进入湘江。”[31]并趁湘江涨水,顺流而下,接连攻占今湖南境内的永州、衡州和潭州(今长沙)。说明当时的灵渠不仅为朝廷运输服务,也为农民起义军所利用。

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与岭南之间的交流和联系更为密切,灵渠航运状况也较繁忙,因此灵渠上的陡门增建至三十六座。

明清时代是灵渠有史以来的黄金时期,对灵渠的设施不断进行改善,而且在航运管理方面建立了一套管理制度,如对通过灵渠的船舶,其载重量和吃水深度有一定的限制,对陡门的启闭有必要的时间规定,并配备陡军(启闭陡门的操作人员)按规定时间进行陡门的启闭。清朝时,每座陡站配备两名陡军。明朝时,还对灵渠的维修也有时间规定,一般是“一年小修,三年大修。”[32]

由于明清时代商品经济已在我国萌芽和开始发展,商业贸易日趋活跃,在当时实行海禁的形势下,内河航运成为交通运输方面的主角。当时,灵渠作为中原与岭南之间的唯一直通水道,航运情况显得十分繁忙。在灵渠中航行的既有官船,也有民船;既有大船,也有小船。航行中的船只,常常要排着队、缓慢地行进。生活在明朝晚期的徐霞客,在其所著《徐霞客游记》中,用“巨航鳞次”一词来描述他所看到的灵渠中船只航行的状况。

随着时代车轮的前进,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古老的灵渠因其自身条件的限制,已经无法适应现代船舶航行的要求,自从我国沿海海运的兴起和1936年粤汉铁路建成通车后,灵渠逐渐失去其交通作用。特别是湘桂铁路自1941年起陆续建成后,具有二千多年历史贡献的灵渠,终于功成身退,彻底停航。今天,这条曾经有着多项世界之最的古老运河,已经成为名胜古迹,供中外人士游览观光;同时,已经改造成为以灌溉为主的水利工程,承担着万顷农田的灌溉任务,继续发挥着造福于广大民众的积极作用。灵渠是中华民族古代运河工程的瑰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