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灌溉支渠灵渠枢纽历史与现状

灌溉支渠灵渠枢纽历史与现状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支渠是人们引灵渠水灌溉的重要水利设施。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兴修水利,从1952年起,以灵渠为枢纽的水利建设全面展开,陆续新修或改扩建了一批灌溉支渠。随着兴安县城镇化进程加快,许多农田已改为住宅区,一支渠的灌溉面积逐步缩小。三支渠位于南渠南陡下游3100米处大湾陡前面,1956年修建,过水流量1.3米3/秒,全长13.5千米,水流向北,流经兴安镇的护城村、自治村、塘市村及界首镇的城东村,覆盖水田灌溉面积518.26公顷。

灌溉支渠灵渠枢纽历史与现状

支渠是人们引灵渠水灌溉的重要水利设施。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兴修水利,从1952年起,以灵渠为枢纽的水利建设全面展开,陆续新修或改扩建了一批灌溉支渠。在北渠上游修建仙人渠,取代筒车24架,改提水灌溉为自流灌溉面积31.33公顷;改一造稻田用水为二造稻田用水面积97.87公顷,新增灌溉面积18.47公顷;扩建南渠总干渠,扩大灌溉面积3.27公顷;在南渠2320米分水处兴修灵渠一支渠;在南渠经渠田垌中间兴修灵渠二支渠;在南渠3100米分水处兴修灵渠三支渠(长13.5千米),扩大灌溉面积417.33公顷;在南渠4970米三里陡下游处兴修严关干渠,长10千米。取消南渠鸾塘堰以上筒车19架,改提水灌溉为自流灌溉面积30.33公顷,改善耕作面积32公顷,扩大灌溉面积325.13公顷。

一支渠 位于南渠南陡下游2320米处,1952年修建,可以灌溉兴安镇渠田垌和护城村水田113.33公顷。之前,一支渠灌溉区属于兴安最古老的高产水田区“渠田垌”,也是著名的“兴安八景”之一。1932年,兴安举人彭榕曾经作诗配画一幅,题为《北郭耕云》:“时雨时晴布谷鸣,春来郭外带云耕。省耕亭上凭栏望,一幅豳风谁画成。”这首配画诗形象地描写了古代渠田垌春耕的景象。随着兴安县城镇化进程加快,许多农田已改为住宅区,一支渠的灌溉面积逐步缩小。

三支渠 位于南渠南陡下游3100米处大湾陡前面,1956年修建,过水流量1.3米3/秒,全长13.5千米,水流向北,流经兴安镇的护城村、自治村、塘市村及界首镇的城东村,覆盖水田灌溉面积518.26公顷。

【注释】

[1]杨仲兴:《陡河图说》,载唐兆民编《灵渠文献粹编》,中华书局,1982,第224页。

[2]如今铧嘴已有变化,2007年文物部门已将1885年大水冲垮的96米重建,但也把100多年来的水沙平衡打乱,带来了水面淤积等新问题。

[3]谢启昆:《广西通志》卷一一七引《县册》。

[4]灵渠航道以往通常仅计算了南渠、北渠的长度,在这里加上了渠首部分渠化了的天然河道的长度。

[5]本章关于灵渠渠道长度的数据及桩号主要源自《广西水利水电科技》1986年第3期《灵渠考察文集》。

[6]双女井溪原也入灵渠,故左岸马嘶桥下有小泄水天平1座。水大时,用以宣泄灵渠下游所不能容纳的水量;水小时,溪水作为灵渠的补充水源汇入流向下游。新中国成立后改为立交的形式,渠上溪下,互不干扰。现在所见的是,双女井溪在灵渠下穿涵排入湘江故道,原是兴安县城的排污排涝河道,现已铺设污水管网,主要作为兴安县城的排涝河道。(www.xing528.com)

[7]顾璘:《陡江口号诗》,载汪森编《粤西诗载》卷二一。

[8]此处816米的数据为大天平坝长度(344米)、小天平坝长度(130米)、铧嘴两侧长度(单侧长171米)三者之和。

[9]元展成:《重修陡河建海阳堤记》,载唐兆民编《灵渠文献粹编》,中华书局,1982,第211页。

[10]同上。

[11]鱼孟威:《灵渠记》,载唐兆民编《灵渠文献粹编》,中华书局,1982,第149页。

[12]传说在12世纪荷兰首先出现了船闸,而有明确记载的最早的船闸是1481年在意大利所建伯豆河上的船闸。我国通航部门最早出现在南朝刘宋时,最早出现的船闸在唐代开元年间(713~741年)。可见灵渠的陡门式船闸在国内外都是较早出现的。

[13]唐兆民编《灵渠文献粹编》,中华书局,1982,第315页。

[14]刘仲桂等:《灵渠》,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第48-55页。

[15]沈辽:《贺州推官知阳朔县李君墓碣铭》,载《钦定四库全书·云巢编》卷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