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为包产到户鸣锣开道-党报论丛.第二辑

为包产到户鸣锣开道-党报论丛.第二辑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78年中国的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2.08%,[4]安徽凤阳小岗村自发搞的包产到户,为中国人民探索了吃饱饭的好办法。1980年4月9日,《人民日报》刊出《联系产量责任制好处多》,报道了包产到户带来的农业丰收、农民增收的成果。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在党报的舆论支持下,包产到户的做法逐渐被各地干部和群众认可,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样本。

为包产到户鸣锣开道-党报论丛.第二辑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是改革开放的初心。1978年中国的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2.08%,[4]安徽凤阳小岗村自发搞的包产到户,为中国人民探索了吃饱饭的好办法。但在当时,这个具有走资本主义道路嫌疑的做法,险些被扼杀在襁褓中,党报强有力的发声,促使这点星星之火最终形成燎原之势。

1977年6月,万里同志担任安微省委书记后,为鼓励生产队根据实际灵活建立生产责任制,制定了“省委六条”。由于还没完全从思想禁锢中苏醒,安徽的这份文件是触碰禁区的。1978年2月3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份省委文件的诞生》,对安徽的“省委六条”给予肯定,发出了支持小岗村改革的明确信号。接着,《人民日报》3月17日又刊登了《认真落实党的经济政策》,提出农业要发展就要靠落实党的政策去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对处于试验中的改革举措,表明了大力支持的态度。然而,小岗村的改革遭到了当时分管农业的领导干部的反对,认为安徽的“省委六条”,“条条都在否定大寨经验”,认为包产到户导致的混乱现象“不利于集体经济巩固”,要求大家不要搞包产到户。在激烈的交锋面前,党报继续给予回应。3月30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安徽省农委的辛生、卢家丰的来信,认为要“正确看待联产承包责任制。从安徽各地实际情况来看,实行包工到组、联系产量评定奖罚的责任制,效果很好”。1980年4月9日,《人民日报》刊出《联系产量责任制好处多》,报道了包产到户带来的农业丰收、农民增收的成果。小岗村改革顺应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在党报的舆论支持下,包产到户的做法逐渐被各地干部和群众认可,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样本。(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