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二辑:党报论丛,突显独特受众定位

第二辑:党报论丛,突显独特受众定位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面对这一问题,《光明日报》评论版的做法是:不设藩篱,保持对热点事件的高度关注,又突出重点,保证核心受众的信息需求。为了形成适应知识界需求的特色,即使对于一些政治、经济、社会热点,《光明日报》评论版的文章也结合独特的受众定位来切入,既有助于引发核心受众的共鸣,也为其他受众提供一个看待问题的全新视角。

第二辑:党报论丛,突显独特受众定位

在受众日益细化的当下,如何在核心受众与边缘受众的信息需求之间求得平衡,也是媒体面临的一个问题。如果只考虑核心受众,报道和评论过于专业,或者对其他方面的热点问题不予关注,受众面会相对较小;如果过多地考虑边缘受众,虽然能增加一定的关注度,但核心受众又有可能会因报道和评论的质量不高而流失。面对这一问题,《光明日报》评论版的做法是:不设藩篱,保持对热点事件的高度关注,又突出重点,保证核心受众的信息需求。

以2013年1—2月间《光明日报》评论版推出初期刊发的部分评论为例:《公交优先关键是“路权优先”》(1月9日)对交通管理问题进行评述;《菜价上涨,成本增加是主因》(1月11日)重点关注居民的菜篮子;《爱心义卖遭哄抢,社会需反思》(1月11日)、《“哄抢农民工钱”拷问市民文明程度》(2月5日),从制度设计、道德建设等层面对引发公众关注的哄抢事件展开分析;《“年末进京跑”之风当刹》(1月14日)对于不正之风进行批评;《“房姐”调查不能再被动了》(1月21日)对拥有多个户口、几十套房产的龚爱爱迟迟得不到相关调查进行针砭;《“问题官员”复出,要回应群众质疑》(1月22日)讨论了在使用“问题官员”时应注意的问题;《不雅视频官员的经济问题须彻查》(1月28日)提醒在道德谴责之外对于相关官员的问责问题;《货币超发,稳物价任务艰巨》(1月31日)讨论了我国货币超发有可能影响稳物价、控通胀问题;《不能让“最低消费”绑架春节》(2月1日)关注了春节期间年夜饭预订中出现的乱象;《治理“车轮腐败”须信息公开》(2月6日)对公车使用浪费现象提出批评;《花百万元找狗,一点也不好笑》(2月19日)借助新闻由头讨论了子女对父母的关怀以及社会对空巢老人的关爱问题;《面对“量化宽松”中国要主动应对》(2月21日)分析了二十国集团莫斯科会议上的“货币战争”问题;《“起步价”达标才能谈恋爱?》(2月27日)对于扭曲的婚恋观进行引导……可以说,这些话题对当时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热点都有关照,表现出宽广的视野和对现实的高度关注,无疑有利于吸引更广泛的受众。

与此同时,作为一张面向知识分子的报纸,《光明日报》评论版延续《光明日报》整体的受众定位和办报宗旨,在关注政治、经济、社会热点的同时,重点关注教育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内容。可以说,这些领域的相关话题在《光明日报》评论版上比比皆是,这仅从其评论标题就可看出。比如,《教育机会平等需改革招生指标》《机关幼儿园应向普通家庭开放》《研究生教育是时候该改革了》《高校改名潮折射粗放教育》《“12年苦战”呼唤改革职称考试》《文物保护何以困难重重》《让压岁钱回归文化角色》《背〈岳阳楼记〉免门票值得学习》《高等教育改革要有“中医思维”》《如何堵住“高招扶贫”政策漏洞》《作业变脸不能止于寒假》《为“减负”删减古诗不足取》等,这些都体现出作者、编者注重知识分子需要的选题特色,对于吸引核心受众大有裨益。试想,如果只有政治、经济、社会热点,而没有此类选题,那么《光明日报》评论版与其他报纸如《人民日报》评论版、《经济日报》评论版的区别如何体现?(www.xing528.com)

为了形成适应知识界需求的特色,即使对于一些政治、经济、社会热点,《光明日报》评论版的文章也结合独特的受众定位来切入,既有助于引发核心受众的共鸣,也为其他受众提供一个看待问题的全新视角。比如,城镇化建设在最近几年广受关注,与之相关的评论也非常多,但大多是从城镇化与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与大城市的关系等角度展开。《光明日报》评论版的文章如果只从这些角度切入,未免显得一般化。因为它虽然符合综合性日报的定位,但未必符合知识分子这一特定受众群的要求。因此,2014年9月17日“光明论坛”专栏发表的评论《城镇化进程中要给乡村文化多点呵护》独树一帜,该文着重分析乡村文化和乡村文化价值观的意义,提出在城镇化进程中要有文化远见、文化自信与文化耐心,要珍爱乡村文化,呵护民族家园,特别要避免用生硬的、纯粹以金钱为唯一标准的数字指标掩盖中国乡村的独特性与文化价值,扼杀其内生的发展动力。选择这样的切口来展开,既体现了《光明日报》浓重的人文情怀,表现出其为“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这一特质,又从一个崭新的视角指出城镇化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避免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戕害乡村文化,令边缘受众耳目一新。

马克思、恩格斯说过:“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2]《光明日报》评论版的语言风格也折射出这张报纸在适应知识界需求。比如,在讨论教科文卫等方面的话题,即主要为《光明日报》核心受众知识分子服务时,《光明日报》评论版的语言显现出颇强文学功底,或引经据典,或文采飞扬,气韵生动,优美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请看《节日气氛应该由谁来营造?》(2013年1月22日)这篇评论中的一节:“回家路上的人头攒动、年夜饭的举家围坐、十里八村的鞭炮声响……春节的节日氛围根植于民族心理、来源于传统文化,无须政府部门刻意营造。”寥寥几笔描绘出一个个生动的场景,勾起人无数回忆。再看《即使“一致赞同”也要经过环评》(2013年1月31日)引用了雍正皇帝指斥一些官员时说的话“皇上以为可,无一人敢言其不可也;皇上以为不可,无一人敢言其可也”,认为这样的官员“食民之食,衣民之衣”,却“置民间疾苦于度外,上负穹苍,下负百姓”。以古喻今,发人深思。还有《寺院免票给商业化当头棒喝》(2013年5月14日)这篇评论提道:“滚滚红尘涌到山门,一道围墙如何保寺院清净?麓山寺等29家寺院的联合免票行动就是一种‘抵制’。寺院中事,全凭僧人自决,地方政府及商业资本不要过度干预。名山古刹属于公共资源,开发当听民众意见,不能妄为。这些常识,须真正成为共识。”语句铿锵,耐人寻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