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风电场对鸟类的影响及减缓措施

风电场对鸟类的影响及减缓措施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风电场对过境鸟类的可能影响主要是风力发电机组与鸟类发生撞击。特别是在离岸区域建设风电场,鸟类的撞击概率就更小。

风电场对鸟类的影响及减缓措施

从理论角度分析,工程的建设会对鸟类的觅食、休憩和迁飞活动等行为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影响鸟类的生存、繁殖,进而影响工程区域内鸟类的群落生态学特征。

该项目海上风电场邻近鸟类迁徙路线的中心线,是相对较为敏感区域。邻近陆域及岛屿等是重要的鸟类栖息地。该项目海上风电场风力发电机组的建设,可能对鸟类迁徙路线具有一定的阻断影响,存在一定的鸟类与风力发电机组撞击的风险;其陆域配套设施的建设,可能侵占区域鸟类栖息地,影响区域鸟类分布的种类与数量。

7.5.6.1 受影响的鸟类种类

从现状分析中得知,区域组成中优势种种类、对人为干扰较敏感的种类及受保护的鸟类为主要受影响种类,以鸻形目种类最为丰富,约41种,其次为雀形目和鹳形目鸟类,分别为17种和14种。从受影响鸟类的数量来看,也以鸻形目鸟类明显占优势。

7.5.6.2 影响方式

通过以上的机理分析,施工期与运行期由于影响作用途径不同,主要生态影响方式及其强度也有一定的差异。

1.施工期

工程施工期间,由于人类活动、交通运输工具与施工机械机械运动,相应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声、灯光等以及人为的诱杀、捕杀等活动会对施工区及邻近地区栖息和觅食的鸟类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区域中分布的鸟类数量减少、多样性降低。但是这种影响是短期的、可逆的,当工程建设完成后,其影响基本可以消除。

工程施工期的陆域工程区升压变电所占地3714m2,会改变占地区域内原有植被分布格局,可能侵占部分鸟类栖息地,改变相应鸟类类群的分布,也会对一定范围内鸟类的种类和数量组成产生影响,但由于占地面积不大,因此对区域内的鸟类种类、群落结构不会产生显著影响。

工程临时用地面积虽然相对较大达92000m2,但其中90000m2位于人为干扰严重区域,不是鸟类的最佳生境,因此对鸟类影响相对较小。

其他陆域工程建设区邻近区域的2000m2临时占地,位于港城内,若利用其围堤内无植被、水体分布的裸地区域,则对鸟类的影响较小;若利用靠近西侧区域,则会侵占部分鸟类栖息地,将对鸟类有一定影响,但由于影响面积较小,且随着施工结束、用地性质的恢复,该影响会逐步消失。(www.xing528.com)

2.运行期

运行期间,随着临时占地的复垦(合理利用),陆域占地与海域占地比例进一步缩小,且陆域的升压变电所和管理用房对鸟类基本上不会产生影响,影响主要集中在海域风力发电机组对鸟类产生的影响上。根据鸟类栖停迁飞特征的不同,其影响作用也有一定差异,主要分为两种情况:①对邻近区域栖息、觅食鸟类的影响;②对迁徙过境鸟类的影响。

(1)风力发电机组对邻近区域栖息、觅食鸟类的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风力发电机组运行,包括叶片运动、噪声等对鸟类的干扰影响;另一方面是风力发电机组与鸟类可能发生碰撞。

根据已有研究,风力发电机组运行对鸟类的干扰影响范围一般是800m(繁殖鸟是300m)(Percival,2003),而该项目海上风电场距离邻近鸟类栖息地都在1km以上,因此风力发电机组运行的直接干扰影响较小。且从国外研究结果来看,在部分风力发电机组塔架上甚至有鸟类筑巢。

根据相关研究及鸟类学特性,在风力发电机组邻近区域栖息、觅食的鸟类,其活动时间基本都在白天。而一般鸟类都具有良好的视力,它们很容易发现并躲避障碍物,在天气晴好的情况下,即使在鸟类数量非常多的海岸带区域,鸟类与风力发电机组撞击的几率基本为零。本工程建设区邻近区域停栖的鸟类,特别是夏季和冬季,主要活动高峰基本集中在白天,因此,相应季节鸟类撞击可能性较小,且其觅食地和栖息地基本都在风电场外围,即使作短途、低空迁飞,也不会与风力发电机组发生碰撞。因此,对于邻近区域栖息、觅食的鸟类,风电场的影响相对较小,基本可以接近于零。

(2)风力发电机组与直接迁徙过境鸟类的影响。由于候鸟迁徙基本沿大陆海岸线进行,该项目海上风电场邻近鸟类迁徙路线的中心线。风电场对过境鸟类的可能影响主要是风力发电机组与鸟类发生撞击。

由于大部分鸟类的迁徙是在天气晴好的夜晚,而且大部分鸟类飞行高度较高,即使飞行高度较低的鸟类,也能够较好的识别障碍物,而避免与风力发电机组发生撞击。但在飞行条件较差的时候,如下雨或者起雾时,则有可能发生鸟类与风力发电机组的撞击(Winkelman,1995)。鸟类与风力发电机组发生撞击而造成死亡通常与风力发电机组的转速呈一定的相关关系,一般变速的风力发电机组对鸟类的影响较大。但即使如此,在许多情况下仍然有80%以上的鸟类可以穿过变速的风力发电机组而不受丝毫损伤(Winkelman,1992)。特别是在离岸区域建设风电场,鸟类的撞击概率就更小。如在Utgrunden的海上风电场,观察到有50万只海鸭穿过风电场,但没有发生一起撞击事件(Petersson和Stalin,2003)。在一般情况下,相应飞行高度下穿越风电场的鸟类撞击风力发电机组的概率只有0.01%~0.1%(Percival,2003)。通过以上资料的分析,以0.01%~0.1%预测鸟类撞击风力发电机组的次数。

通过前面对受影响鸟类的分析,结合鸟类飞行高度以及昼夜活动特征,该项目海上风电场潜在的撞击鸟群主要为中小型鸻鹬类和雀形目鸟类。根据风电场邻近区域的连续观测,区域中小型鸻鹬类春季迁徙期的峰值数量为2200~2800羽/天,秋季迁徙期的峰值数量为1700~2000羽/天,以迁徙高峰持续时间为10天计(往往因天气条件而有一定差异),如果经过邻近栖息地的中小型鸻鹬全都穿越风电场,则因撞击风力发电机组损失中小型鸻鹬的数量春季平均为2.2~28羽/年,秋季平均为1.7~20羽/年;主要迁徙性雀形目鸟类的峰值数量春季为1300~2200羽/天,秋季为5000~6000羽/天,以迁徙高峰持续时间为10天计,则春季因撞击风力发电机组而损失的雀形目鸟类数量平均为1.3~22羽/年,秋季平均为5~6羽/年。总体来看,春季损失鸟类数量为3.5~50羽/年,秋季平均为6.7~26羽/年。

根据观测结果,国家重点保护鸟类主要包括隼形目的猛禽、部分鹳形目和鸻形目以及鹈形目鸟类。根据鸟类的季节型分布、活动特征以及飞行高度,主要保护鸟类中,具有潜在撞击风力发电机组危险的主要有小青脚鹬和小杓鹬。区域小青脚鹬可能的穿越风电场的数量最高为20~60羽/年,小杓鹬最高可能为100~350羽/年。则发生与风力发电机组撞击而损失的小青脚鹬数量为0.002~0.06羽/年,小杓鹬平均为0.01~0.35羽/年,损失的数量很小。

在实际迁徙过程中,鸟类迁徙范围较宽,且该风电场为离岸海上风电场,实际穿越风电场的鸟类要小于上述计算数量,加上鸟类的趋避行为,因此实际损失的鸟类数量要小于上述计算结果。但是,风电场邻近滩涂作为成长性的滩涂分布区,还具有较高的淤涨速率。从远期来看,随着滩涂的淤涨,大陆岸线的东移,风电场对鸟类迁徙、迁飞的阻断影响可能会增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