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晶体光学与光性矿物学:异常干涉色观察要点

晶体光学与光性矿物学:异常干涉色观察要点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正交偏光镜下,有些矿物呈现前述正常干涉色级序中没有的干涉色,这类干涉色称为异常干涉色。产生异常干涉色的最主要原因是由于这些矿物的双折射率色散较强,矿物对白光中各色光的双折射率有明显的差异,对不同的色光产生不同的光程差。只有双折射率色散强、最高干涉色又不高于Ⅰ级黄色的矿物才能够显示异常干涉色。异常干涉色是某些矿物很重要的鉴定特征之一。

晶体光学与光性矿物学:异常干涉色观察要点

在正交偏光镜下,有些矿物呈现前述正常干涉色级序中没有的干涉色,这类干涉色称为异常干涉色。例如,绿泥石的Ⅰ级柏林蓝、Ⅰ级铁锈褐、Ⅰ级古铜红,红柱石的Ⅰ级墨水蓝,黝帘石的Ⅰ级靛蓝、Ⅰ级铁褐、Ⅰ级古铜红,黄长石的Ⅰ级蓝,硬绿泥石的Ⅰ级灰绿、Ⅰ级古铜红,符山石的Ⅰ级铁锈褐,水镁石的Ⅰ级红褐等。

产生异常干涉色的最主要原因是由于这些矿物的双折射率色散较强,矿物对白光中各色光的双折射率有明显的差异,对不同的色光产生不同的光程差。正常干涉色是各色光光程差相同的条件下干涉结果的叠加,而异常干涉色是各色光光程差明显不同时干涉结果的叠加。

双折射率色散的第一种类型是对红光双折射率小,对紫光双折射率大,因而在薄片厚度相同时对红光产生的光程差小,对紫光产生的光程差大。当各色光光程差均较小时,干涉结果使红、橙、黄光较弱,而使紫、青、蓝光较强,各色光混合而呈蓝、绿色调。如Ⅰ级柏林蓝、Ⅰ级墨水蓝、Ⅰ级灰绿等(图4-7A)。

双折射率色散的第二种类型是对红光双折射率大,对紫光双折射率小,因而在d值相同时,红光产生的光程差大,紫光产生的光程差小。当各色光光程差均不大时,干涉结果使红、橙光较强,紫、青、蓝光较强,各色光混合而成带红色调的异常干涉色。如Ⅰ级古铜红、Ⅰ级铁锈褐等(图4-7B)。

双折射率色散的第三种类型是交叉色散型,对中等波长的色光(如绿光)双折射率为零,而对两端的红光、紫光双折射率都较大。在d值相同时,黄、绿光产生的光程差近于零,红、紫光产生的光程差大。干涉结果,使黄、绿光抵消,红、紫光加强,出现带不同程度紫红色调的异常干涉色(图4-7C)。

(www.xing528.com)

图4-7 异常干涉色的成因

双折射率色散较强的矿物,虽然会出现异常干涉色,但不一定每个切面上都能观察得到。双折射率色散最强的切面是一轴晶平行OA切面和二轴晶平行OAP切面,但这两种切面的干涉色最高,如果干涉色高于Ⅰ级黄,干涉色稍为发生异常难以观察出来。只有双折射率色散强、最高干涉色又不高于Ⅰ级黄色的矿物才能够显示异常干涉色。如绿泥石、红柱石、黝帘石、黄长石、符山石,它们的双折射率色散强,最高干涉色为Ⅰ级灰—Ⅰ级黄白,经常显示异常干涉色。双折射率色散强、最高干涉色较高的矿物,则只有在干涉色较低的切面上显示异常干涉色。如绿帘石、硬绿泥石、水镁石的双折射率色散较强,但它们的最高干涉色都高于Ⅰ级黄,则这些矿物不是在所有的切面上都能见到异常干涉色,只有在干涉色低于Ⅰ级黄色的切面上才能见到异常干涉色。在垂直OA切面上,虽然干涉色很低,但双折射率色散也很小,不产生明显异常干涉色,干涉色仍为正常的Ⅰ级灰黑色。

矿物的颜色较深,会掩盖干涉色和异常干涉色,异常干涉色难以显示出来。如角闪石、黑云母也有异常干涉色,但它们的颜色深,异常干涉色被掩盖而显示不出来。

异常干涉色是某些矿物很重要的鉴定特征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