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水环境监测实用手册:水的异常特性及其影响

水环境监测实用手册:水的异常特性及其影响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同类化合物相比,水具有一系列异常特性,其中最主要的异常特性有水的密度、水的冰点和沸点、水的汽化热、水的熔化热、水的热容量、水的表面张力、水的粘滞性、水的介电常数和水的溶解能力等。这种水的密度异常特性,使得地球上密度较大的水位于湖底和海洋底部,水在受热和变冷时产生水中对流运动。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冰在-7℃时,熔化潜热并不是333.69J/g,而是301.45J/g,这真是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也是出乎意料的异常特性。

水环境监测实用手册:水的异常特性及其影响

与同类化合物相比,水具有一系列异常特性,其中最主要的异常特性有水的密度、水的冰点和沸点、水的汽化热、水的熔化热、水的热容量、水的表面张力、水的粘滞性、水的介电常数和水的溶解能力等。

(一)水的密度

大家知道,一切物质受热时都增大自己的体积,即热胀冷缩,同时减小密度。水也具有这种性质,但是在0~4℃区间例外,此时随着温度的升高,水的体积并不是增加,而是缩小。4℃时水的密度最大(见图2-5)。因此,水的密度和温度之间的关系不是直线关系,而是曲线关系。这和大多数物质不一样,如水银-汞是随温度升高而密度减小呈直线关系(见图2-5)。

图2-5 水和汞的密度随温度变化图

将冰逐渐加热融化成0℃的水,这时结晶中的空隙由于水的侵入而被填充,使0℃水的密度比冰的密度(0℃冰的密度为0.9167g/cm3)迅速增大。但比较起来,此时水的分子空隙并不是完全填满的,其密度应为0.99987g/cm3。可在4℃时,水的空隙被依次填满了,此时的密度为最大,为1.0000g/cm3。而大于4℃的水则发生热膨胀,分子运动逐渐变得活跃起来,由4℃时的最大密度1g/cm3到100℃沸腾时体积增大,而密度逐渐减小4%,为0.95838g/cm3。这种水的密度异常特性,使得地球上密度较大的水位于湖底和海洋底部,水在受热和变冷时产生水中对流运动。

(二)水的冰点和沸点

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冰点为0℃,沸点为100℃。不难看出,这是以水的物理特征为标准,进行温度的测定。

化学元素周期表中ⅥA族元素的氢化物,如H2Te、H2Se、H2S与H2O相比较(见表2-1),结果发现水的冰点和沸点与其他3个化合物的普遍规律性不符合。其他3个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大,沸点和冰点就越高。假如水也符合此规律,那么水的冰点似乎应为-90~-120℃,沸点大约为-75~-100℃,而实际上则分别为0℃和100℃,相差甚远。

表2-1 水与周期表中第Ⅵ主族元素氢化物特性比较

①按照H2O在第Ⅵ主族元素氢化物中单一倾向的变化规律推算的数据。
②K为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关为1K=1℃+273.15。

水沸腾时的温度与压力成直线关系,水的沸点随压力的增加而升高。水的这一性质曾被用在山地高程的确定上。沸点也随水中溶解物质含量的增加而升高。

压力和水的冰点之间存在着另一种奇异的关系:在2200个大气压以下(1个标准大气压为101.325kPa),随着压力增加冰点降低;越过2200个大气压以后,水的冰点随压力增加而升高;在3530个大气压下,水于-17℃结冰;在6380个大气压下冰点为0℃;在16500个大气压力下冰点为60℃;而在20670个大气压力下,水在76℃时才结冰。如果后两种情况存在,那么我们便可以得到热冰,但事实并不存在着这样温度和压力组合的情况,所以不会有热冰。

(三)水的汽化热

为保证液态水能在恒温下蒸发,需要向它提供足够的热量,以补偿由于高能水分子的逃逸所造成的损失,这份热量称为汽化热。任何液体蒸发时都需要吸收热量,但是水的汽化热特别高,这是水具有的突出特点。水的这种超乎寻常的汽化热,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上有广泛用途。比如:食堂利用锅炉蒸汽来蒸饭,现代城市利用蒸汽来取暖、迅速加热空间,汽车和拖拉机则利用水来散热。汽化热在恒温下是一个常数,但当温度改变时,汽化热也随之发生变化(见表2-2)。

表2-2 水在不同温度下的汽化热

液态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水分子本身的大小不变,但是,分子间的距离却大大地增加,体积发生惊人的变化。如1mol水,在1个大气压下,100℃时,体积约为18.8mL;当它变成水蒸气后,在同样条件下,体积增加到301000mL。也就是说,体积增大了16000倍。可以想像,利用蒸汽做功时,发挥的力量该是多大!

(四)水的熔化热(融解热)

水的熔化潜热很高,在0℃和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大约为333.69J/g,这是指水凝结成冰时放出的热量,或由冰熔化成液体水时需要吸收的热量。(www.xing528.com)

水的熔化潜热与一般物质相比,除了其值较高外(例如,纯铁的熔化“潜”热为25J/g,硫是39.8J/g,铅是23J/g),还有一个异常的特点:冰在一个大气压力下的温度,可以为-1~-7℃。看来好像是冰的温度越低,需要熔化它的热就越多,这个结论似乎是理所当然的。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冰在-7℃时,熔化潜热并不是333.69J/g,而是301.45J/g,这真是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也是出乎意料的异常特性。由于冰的单位热容量比水小,每当冰的温度降低1℃,其熔化热大约减少2J。

(五)水的热容量

在所有的液体和固体物质中,水具有最大的热容量。如水的生成热(-285.83kJ/mol)、汽化热(40.67kJ/mol)、熔化热(6.02kJ/mol)、摩尔热容[20℃时为75.2J/(mol·K)]均很大,沸点高达100℃,故热稳定性大,在2000K的高温下仅解离0.588%。其他非金属元素的氢化物常温常压下多为气体状态,而H2O呈液态。这对于维持地表温度不发生很大的涨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像海洋湖泊等大型的水体,白天吸收太阳能而贮存于水体中,夜晚温度降低后通过水分的缓慢蒸发而将储存的热量释放到大气中,所以地球就不像被岩石覆盖的月球表面那样存在着由-150~120℃巨大温差的变化。我国吐鲁番盆地的大陆性气候非常典型,夏季白天酷热如焚,温度高达47.8℃,可在日色西沉之后,降温异常显著,可以冷到0℃以下。“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便是一个生动的写照。

(六)水的表面张力

表面张力是水以及固体的边界分子联结、“集合”、缩小体积(内聚力)的一种能力。水的表面分子凝聚形成张力膜,若要破坏张力膜需要相当大的力。表面张力能使保险片和针等平放在水面上而不会沉入水下。18℃时水的表面张力是7.2×10-4J/cm2,在所有液体中仅次于水银(表面张力约为5.0×10-3J/cm2)而名列第二。水所具有的较强表面张力控制着土壤和植物中水分存在,可影响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现象,能使水在土壤微粒间的小空隙中长期存留,土壤靠此作用可以保持水分,并通过根细胞壁输送大量水分和营养。

水还有一个奇怪的性质,就是在细玻璃管(毛细管)中可以观察到“粘着性”(附着性)。毛细管中的水向上升,与引力(重力)相反。在与空气接触的边界层里,水分子的凝聚力同水使管壁湿润对管壁的“粘着”力相配合,结果,毛细管中便形成高于自然水面的凹形面。而具有更大表面张力的汞却没有粘着力,所以汞在毛细管中呈现凸形面。必须注意,水对油质管壁不粘着,比如水在内壁涂有石蜡的毛细管中的液面,像汞一样呈凸形,而不是凹形。

毛细常数的概念是指液体的上升高度与毛细管半径的乘积。纯水的毛细常数随温度的升高呈线性减小,而在达到极限时等于零。在土壤物理学上,水分的毛细管上升特性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在15℃时,水的极限毛细上升高度,在粗砂中为0.2m,细砂中为1.2m,而在纯粘土中可达12m。上升持续的时间是:粗毛管为5~10d,细毛管为16个月。

(七)水的动力粘滞性(内摩擦力)

水在不同的容器中,会有不同的形状;若把水倒在地上,它就不能保持原来的形状而发生流动。这说明水不像固体那样保持固定的形状,而是很易变形的。从力学观点解释,固体能够承受一定的剪切力而不变形,而水则一受到剪切力就会变形,水的这种特性称为易流性。但是当水流内部发生相对运动时,各水层间便出现相对的切力(称为内摩擦力),并阻碍着水流内部的相对运动(即变形),这就是说,水具有在运动状态下抵抗剪切变形的能力,这就是水的粘滞性。反映水的粘滞性大小的系数称粘滞系数,其物理单位为帕[斯卡]秒(Pa·s)。

水的这个性质在通过孔隙介质(如沙)的渗透过程中有很大意义。矿化水,尤其是盐水,在相同温度下透过孔隙介质时,其粘滞性大大提高。0℃条件下,纯水的动力粘滞系数为178.9Pa·s,而100℃时只是28.2 Pa·s,少了约5/6。为比较起见,我们以汞的粘滞系数为例,0℃时为169Pa·s,100℃时为122Pa·s,仅仅减少了7%。水蒸气的粘滞系数,15℃时只有0.98Pa·s,比同温度下水的粘滞系数小得多,差了180倍。

水的粘滞性高和表面张力大,合起来的作用使农田水分流失较慢,无需经常灌溉;反之,如果水分流失较快,就需要经常灌溉。

(八)水的介电常数

水的介电常数特别大,约为80左右,是已知介电常数中最高的一个,这是由于水分子的偶极性强造成的,这个性质使水成为离子化合物的良好溶剂。可用下式表示电容与介

电常数的关系:

C=εC0

式中 C、C0——电极板之间有物质存在时或真空时电容器的电容;

ε——介电常数,在空气中为1.0006,在云母中为6.04,在CS2中为2.6左右。

(九)水的其他物理性质

水除了具有上述物理性质外,还有一些异常的物理特性。例如,水的导热性较其他液体小,在20℃时水的热导率为0.599W/(m·K),冰的热导率为2.26W/(m·K),雪的热导率与雪密度有关,当密度为0.1kg/L时,其热导率为0.029 W/(m·K)。水的压缩率很小,一般认为不可压缩。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为空气中的75%。水的折射率为1.33,所以在以空气为界面的情况下,光在水中可以产生全反射。纯水几乎是不导电的,但是天然水有微弱的导电性,含有离子杂质(盐类)的水则是良好的导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