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民美好生活

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民美好生活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态文明写入党的基本路线时间最晚,表明对生态环境重要性认识有个过程。[9]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新时代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良好的生态环境与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紧密相关。良好生态环境是人人享有的公共产品和民生福祉。对于这些居民来说,原本属于自己的公共产品和福祉被“偷走”,而且还要为治疗疾病支付医疗费用。美好生活需要诗意的栖息,优美的自然环境是诗意栖息的佳处。大自然这种独特的审美功能对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极为有益。

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民美好生活

生态文明写入党的基本路线时间最晚,表明对生态环境重要性认识有个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沱江特大水污染”“松花江重大水污染”“太湖蓝藻污染”等事件,无不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忧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多年快速发展积累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十分突出,老百姓意见大、怨言多,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不仅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民生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好。”[9]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新时代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以前是“盼温饱”,现在是“盼环保”,过去是“求生存”,如今是“求生态”,人人都期盼享有更加优美的生态环境,人人都希望享受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良好的生态环境与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紧密相关。生态环境关乎身体健康。新鲜的空气、洁净的饮水、绿色的食品都是增进人体健康必不可少的元素,这些元素都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关乎社会公正。良好生态环境是人人享有的公共产品和民生福祉。如果一些个人和群体为了谋取利益而污染空气和水源,将会导致周围无辜居民身体受到伤害。对于这些居民来说,原本属于自己的公共产品和福祉被“偷走”,而且还要为治疗疾病支付医疗费用。“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变成少数人谋取利益的工具,严重破坏社会公平,增加社会戾气。生态环境关乎审美情趣。美好生活需要诗意的栖息,优美的自然环境是诗意栖息的佳处。许多古代圣贤为了抒发情感、怡情养性,往往寄情山水,隐居于青山绿水之中。在长期的体悟中,他们写下“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等诗句,表明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大自然这种独特的审美功能对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极为有益。当人们生活在绿草茵茵、流水潺潺、鸟语花香的优美环境之中,目之所及,生机盎然的景象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耳之所闻,清脆悦耳的天籁之声给人以返璞归真之感。长此以往,健康平和心态随之而来,奋发向上情感油然而生。

* 大兴安岭夏日林海秀美景色(新华社,刘磊/摄)(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