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设美丽中国:久久为功

建设美丽中国:久久为功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造林绿化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撸起袖子加油干。”[5]新时代全党全社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征程上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美丽中国:久久为功

* 工人在辽宁抚顺西露天矿内植树(新华社,杨青/摄)

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实现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有人说有两种东西一旦失去后才知道可贵:一是青春,二是健康。实际上失去后才知道可贵的又何止于此,生态环境就是这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3]生态环境具有“用之不觉”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绿水青山、蓝天白云似乎没有什么可贵之处,人们甚至认为砍伐树木、乱倒垃圾、排放废气等行为属于“恶小”而为之。量变导致质变,直到出现严重的环境污染才追悔莫及。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正如治病一样,生态环境的修复也是一个长期过程,不能“毕其功于一役”。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写过《生态省建设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他把修复生态环境比作治理社会生态病:“这种病是一种综合征,病源很复杂,有的来自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有的来自传统的生产方式,有的来自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其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既有环境污染带来的‘外伤’,又有生态系统被破坏造成的‘神经性症状’,还有资源过度开发带来的‘体力透支’。总之,它是一种疑难杂症,这种病一天两天不能治愈,一服两服药也不能治愈,它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长期努力,精心调养。”[4]生态环境的修复需要长期努力,据科学研究表明,一节1号含汞电池能使1平方米的土地失去利用价值且污染期长达30年,被汞、镉、铅、铜、铬等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可能需要上百年时间才能够恢复。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治理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影响几代人、十几代人。比如说,历史上的塞罕坝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千里松林”,在近代遭受开围放垦、大肆砍伐,新中国成立之初变成“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凉景象。从20世纪6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塞罕坝的治沙工程。砍树容易种树难。半个多世纪以来,三代塞罕坝人以坚韧不拔的斗志,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在荒寒遐僻的塞北高原,建成了一道绿色的屏障。如果要再现当年“山川秀美、林壑幽深”的景象,还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和时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造林绿化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撸起袖子加油干。”[5]新时代全党全社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征程上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知识链接|(www.xing528.com)

塞罕坝精神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这里集高寒、高海拔、大风、沙化、少雨五种极端环境于一体,自然环境十分恶劣。20世纪60年代,塞罕坝林场建设者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经过长期努力,他们成功营造了上百万亩人工林,创造了一个变荒原为林海、让沙漠绿洲的绿色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塞罕坝精神是成百上千名造林人用汗水和生命凝结而成,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新时代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对于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