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减乘除经验谈:密切思考,找到最佳切入点

加减乘除经验谈:密切思考,找到最佳切入点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按行、列确定位置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二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教材从孩子最熟悉的座位引入。但是,教材这样设计却忽略了一个关键性问题,确定位置是以观察者的角度,从左往右依次是第1组、第2组……在表述时,关于“第几行第几个”的说法基本没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只有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才会找到最佳切入点、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这样就会化难为易,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加减乘除经验谈:密切思考,找到最佳切入点

按行、列确定位置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二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教材从孩子最熟悉的座位引入。要求孩子根据自己的位置说出自己班里有几组,每组有几人,再说出自己的座位(第几组第几个)。但是,教材这样设计却忽略了一个关键性问题,确定位置是以观察者的角度,从左往右依次是第1组、第2组……而教材中以孩子生活中的座位引入,恰好给孩子造成错觉,因为孩子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和观察者的角度正好是相反的,所以这样就很难说明白确定“组”的次序与方法。

笔者在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前,已经有了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走进军营》(数对)这一知识的经验和基础。因此在教学本课时,为了突破难点,解决这一关键性问题,我在认真钻研教材、尊重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的前提下,对教材这一生活情境的引入做了更为科学合理的安排与设计。

提前把孩子上课的情境拍摄成照片,制成课件,以投影的形式将孩子的真实课堂座次搬到屏幕上。这样设计的效果首先是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当孩子发现屏幕上展现的是他们自己的照片时,群情激昂,兴致大发,这样就激发了孩子的探索兴趣与欲望。因此,课伊始,孩子就进入了状态。“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以此为契机,引导孩子观察、找到自己的位置,并用语言表达出来。有的孩子说“我是第几行第几个”,有的说“我是第几组第几个”。在表述时,关于“第几行第几个”的说法基本没问题。但是对于“第几组第几个”的说法,就出现了分歧,有的孩子是从左数第1组、第2组……有的则是从右数起。这样就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引发了认知冲突,孩子们争得面红耳赤,互相阐释自己的理由,互不相让。其实,这正是我所要的课堂效果。“该出手时就出手”,当他们谁都不示弱、不甘败的时候,我适时介入,说明“习惯上以观察者的左数第1列为第1组……”这样就真正实现了课堂上孩子的主动探索与互动,充分体现了“孩子主体、教师主导”的育人观,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勇于探索、勇于实践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www.xing528.com)

在孩子们能准确表述自己在照片中的位置的基础上,我提出要求:现在我把照片上的你们搬到生活中来了,请第1组的同学站起来,很自然地站起来的是他们右数第1列,而正好是观察者的左起第1列。就这样,很多老师认为很难说明白又很难处理的一个难点和关键问题,经过笔者这么“一照”“一搬”,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因此,在教学中,只有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才会找到最佳切入点、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这样就会化难为易,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