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首次改造,三门峡-中国运河

首次改造,三门峡-中国运河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及至汉成帝时,矛盾的焦点由黄河的三门峡险阻,转移到黄河的决堤泛滥方面。要防止河流决堤,必须拓宽三门峡处河道,降低河水的流速。这次三门峡拓宽工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改造三门峡的工程。杨焉对此十分明了,所以才信心十足地向汉成帝提出拓宽三门峡的建议。最后,应该强调的是,杨焉建议并实施的三门峡拓宽工程虽然失败了,但它揭开了我国古代改造三门峡的序幕,为后世的三门峡改造工程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首次改造,三门峡-中国运河

如上所述,由于三门峡的险阻,在汉武帝时期,向关中输送粮食、布帛等各种物资的漕路被卡住,严重地威胁着西汉王朝的生存,而当时又不具备战胜自然界的能力。于是,引发了朝廷上下竞相为解决漕运问题而献计献策。前面已经说过,先是河东太守番系建议:开垦汾水下游与黄河边的放牧荒地,改种粮食,运往关中,可以避开三门峡险阻。继而有人建议:开凿秦岭褒斜道,另辟漕运蹊径,这样也可避开三门峡。这些建议,被汉武帝一一采纳,并立即付诸实施。但是,最后都失败了。就这样,终汉武帝之世,一直没有解决三门峡漕运受阻的问题。

在昭帝、宣帝时期,因对外实行睦邻政策和对内采取利农措施,皇帝生活又较简朴,因此朝廷对粮食的需求大为减少。特别是宣帝时,大司农中丞耿寿昌提出:增加秦、晋两地粮食产量,以减少关东各地漕粮的建议被采纳后,长期以来漕运不济的矛盾,得以大大缓和。《汉书》卷二十四《食货志上》云:

五凤四年(注:公元前54年),耿寿昌奏言:“故事(注:指汉武帝时)岁漕关东谷四百万斛,以给京师,用卒六万人。宜籴三辅、弘农、河东、上党、太原郡谷,足供京师,可以省关东漕卒过半。”

三辅、弘农二郡位于关中,河东、上党、太原三郡位于汾水流域的晋南和晋中。从这五个郡调运粮食到京师,不需要经过三门峡。这是一项易行而有实效的措施,因此当时从关东地区西运粮食的数量很少,漕运不再是突出的问题,史书上也很少提及三门峡了。

及至汉成帝时,矛盾的焦点由黄河的三门峡险阻,转移到黄河的决堤泛滥方面。由于黄河在关东地区经常发生决堤泛滥,使沿岸地区不断遭受水灾的威胁。每次决堤,虽然及时修复,但时修时坏,造成大批居民流离失所,其中不少灾民流徙到关中,朝廷对此十分关注与不安。因此,如何防止黄河决堤,成为当时朝廷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时有人认为,黄河在孟津以下之所以容易发生决堤泛滥,原因在于三门峡一段河道,过于狭窄,造成水流湍急,以致到达孟津以下,在失去两岸山体约束后,水势的冲击力特别强劲,从而冲垮堤防,造成灾害。要防止河流决堤,必须拓宽三门峡处河道,降低河水的流速。于是有了杨焉开凿三门峡的建议。据《汉书》卷二十九《沟洫志》记载:

鸿嘉四年(注:公元前17年),杨焉言:从河上下,患底柱隘,可镌广之。上从其言,使焉镌之。(www.xing528.com)

显然,这一建议的出发点并非单纯为了漕运的畅通,而主要是为了降低河水的流速,减小其冲击力,使河水平缓地流入下游河段。汉成帝当即采纳该建议,并责成杨焉亲自去实施这一项工程。不料结果是,“镌之裁没水中不能去,而令水益湍怒,为害甚于故”。就是说,施工时,凿下来的碎石落入黄河中无法取出,反而阻塞了河道,使这里的水流比原先更加湍急,为害更大,宣告失败。

这次三门峡拓宽工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改造三门峡的工程。我们注意到杨焉在向汉成帝建议时说的一句话:“可镌广之。”从这句话的口气来看,似乎对这次拓宽工程很有把握和信心。他凭的是什么呢?经分析,西汉中叶以后,我国冶铁技术已发展到较高水平,水淬法热处理技术也日益成熟和普及,一些高强度的铁质利器和工具,纷纷出现并得到使用。所以《汉书》卷六十四下《王褒传》说:“器用利,则用力少而就效众,故工人之用钝器也,劳筋苦骨,终日矻矻。及至巧冶,铸干将之朴,清水淬其锋,越砥敛其咢。水断蛟龙,陆犀革,忽若彗汜画涂。如此则使离娄督绳,公输削墨,虽崇台五增,延袤百丈而不溷者,工用相得也。”这一番话的意思是说,过去工人使用着落后的工具,虽然终日辛苦劳动,收效也是不大;自从有了经过水淬法热处理的锋利工具后,工作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按:王褒向汉宣帝陈说这一番话是在神爵、五凤年间(前61~前54年),比杨焉开凿三门峡之事要早约40年的时间。到了汉成帝时期,汉代的钢铁冶炼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这时炒钢技术已经发明,含碳量不同的低碳钢、中碳钢乃至高碳钢也随之问世,在此基础上制成的各种高强度施工工具,对于镌凿岩石等的施工十分有利,工作效率也可大大提高。1958年12月至1959年9月,河南省文物工作队,曾在河南省巩县铁生沟和南阳市瓦房庄西汉冶铁遗址中,出土了炼钢炉和各种高强度的手工工具,如锤、锛、凿、锥、刀等[44],就是有力的证明。正因为当时高强度的铁质施工工具已经问世并使用,用来镌凿岩石不成问题。杨焉对此十分明了,所以才信心十足地向汉成帝提出拓宽三门峡的建议。

探究这次三门峡拓宽工程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受时代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具体而言:一是,三门峡两岸陡峭,河水湍急,施工环境十分险恶,又缺乏必要的施工保护设施。在施工时,别说开凿下来的碎石无法承纳,就连施工人员的立足、转身也极困难,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碎石不断掉落在激流中。二是,当时还不具备在汹涌激流中打捞沉入河底的碎石的设备和技术,以致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凿岩岸后,最终还是前功尽弃。三是,当时并不了解造成三门峡水流湍急的全部原因,只知道三门峡处的河床过于狭窄这一眼睛看得到的因素,殊不知还有眼睛看不到的许多因素,如:河底礁石密布、高低错落、水深悬殊等。因此即使当时将河道两岸拓宽了,水流湍急的现象也不会消失。四是,在三门峡施工,在我国历史上是第一次,没有任何经验可资借鉴。

最后,应该强调的是,杨焉建议并实施的三门峡拓宽工程虽然失败了,但它揭开了我国古代改造三门峡的序幕,为后世的三门峡改造工程提供了经验和教训。特别是,面对三门峡险阻,不是消极回避,听天由命;而是知难而上,敢于碰硬,显示了勇于改造自然界的积极态度和大无畏精神。因此,虽败犹荣,值得写上浓浓的一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