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运河之谜:温水的真相揭晓

中国运河之谜:温水的真相揭晓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显然,李贤认为“温水”就是温余水,也就是《水经注》卷十四所说的湿余水。从实际情况分析,王霸所说的“温水”应解释为水才恰当。也因其含沙量多而曾称为浑河。[15]据此可以推测,东汉时期的水不可能不是一条多泥沙、易淤积的河流,因此当王霸利用它进行漕运,事前免不了要进行一番疏浚工作,才可成为运道。

中国运河之谜:温水的真相揭晓

那么,温水是指哪条自然河道呢?《后汉书》的注释者唐代章怀太子李贤,对“可从温水漕”作注释时引《水经注》说:“温余水,出上谷居庸关东。又东过军都县南,又东过蓟县北益通以运漕也。”显然,李贤认为“温水”就是温余水,也就是《水经注》卷十四所说的湿余水。这是值得商榷的。需要指出的是,认为温余水就是湿余水,这还可以谅解,因为《汉书·地理志》上谷郡军都县下云:“温榆水东至路南入沽。”实际上流经军都县境的是湿余水,将湿余水说成是温余水,可能是古代在相互传抄过程中产生讹误所致,“湿”与“温”字形相似,传抄时难免搞错,这一点后世学者早就指出,如清代的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一直隶二昌平州·榆河条下说:“一名湿余河,或名温榆河,即湿余河之讹也。”而李贤的注释,之所以值得商榷,是他将王霸传中所说的“温水”误解为湿余水。我们知道,湿余水源出上谷郡居庸关东,流经军都县境,东南入于沽河。它是一条流量较小、流程很短的河流,因此无论就其所在的地理位置看,或从它的流程和流经路线看,利用它来漕运粮食,是不可能通达位于今晋北地区的雁门、平城一带当时的边防前线的。从实际情况分析,王霸所说的“温水”应解释为㶟水才恰当。㶟水,《汉书·地理志》称为治水,在雁门郡阴馆县下说:“累头山治水所出,东至泉州入海。”《水经》称为㶟水,说:“出雁门阴馆县,东北过代郡桑干县南,又东过涿鹿县北,又东南出山,过广阳蓟县北,又东至渔阳雍奴县西,入笥沟。”隋唐以来则通称为桑干水。它发源于雁门郡阴馆县累头山(今山西省宁武县管涔山区),向东北流,经平城之南,再向东流,经上谷郡,折向东南,经广阳蓟县(今北京市)北,入于沽河下游潞河。㶟水的终点,《汉书·地理志》说是泉州,《水经》说是笥沟,大致都是同一个地方,即今之北运河。㶟水不仅流程远、流量大,而且由上谷郡上溯可直达平城、雁门等当时的边防前线,所以王霸所说的温水,应是㶟水而无疑(见图7-2)。

图7-2 王霸开辟㶟水运道示意图[14](www.xing528.com)

㶟水就是今永定河在东汉时期的称呼,此河因易淤、易徙在历史上曾被形象地称为无定河。也因其含沙量多而曾称为浑河。“历史上的永定河以含沙量多,下游易淤易徙而著名。上游流经黄土高原,流域内降雨量集中,河水暴涨暴落,洪、枯水量悬殊……年均含沙量为60.9千克/立方米,年均输沙量为1.6亿吨,仅次于黄河,故有小黄河之称。”[15]据此可以推测,东汉时期的㶟水不可能不是一条多泥沙、易淤积的河流,因此当王霸利用它进行漕运,事前免不了要进行一番疏浚工作,才可成为运道。上引《后汉书·王霸传》记载的所谓“事皆施行”,当包含着进行疏浚等一系列改造工程的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