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运河:南北运口治理成果概述

中国运河:南北运口治理成果概述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南运口,是指淮扬运河通向黄河(即淮河)南岸的入口。至万历六年,潘季驯又将南运口移至洪泽湖畔,并拆去万恭所建的天妃闸,在甘罗城南修建新闸,仍名天妃阐。当漕船自南运口横渡黄河驶向北运口时,船闸的操作步骤如下:先开启束清坝(事先在束清坝中央的口门上筑简坝将口门堵塞。[89]以上就是清朝对南运口的改造情况。关于北运口的改造情况,已详述于本章“靳辅开中运河”一节,这里不再赘述。

中国运河:南北运口治理成果概述

所谓南运口,是指淮扬运河通向黄河(即淮河)南岸的入口。本书第十八章已经说过,明朝的南运口曾经变化不定。明初永乐年间,平江伯陈瑄开通清江浦,其南运口为鸭陈口(因在运口建有新庄闸,故通称该运口为新庄闸)。因鸭陈口正对北岸的小清口,黄河水势从小清口直冲鸭陈口,常发生黄水倒灌运河之虞。因此到了嘉靖年间,都御史周金建议在清江浦的尾闾处,开挑三里沟运道通向洪泽湖,并在沟口建通济闸,从而将南运口由原来面向黄河的新庄闸,挪移至面向洪泽湖的通济闸,至隆庆末年,三里沟也淤塞了。万历元年(1573年),时任总理河漕的万恭,将南运口从通向洪泽湖又恢复至通向黄河,并在运口建闸名天妃闸。至万历六年(1578年),潘季驯又将南运口移至洪泽湖畔,并拆去万恭所建的天妃闸,在甘罗城南修建新闸,仍名天妃阐。

清初,鉴于明朝潘季驯所定的南运口,虽然位于洪泽湖畔,但距黄淮交会处(即清口)仅二百丈(约合660米),黄流经常倒灌入运口,泥沙使运口及运河的底部不断垫高,不仅需要年年挑浚,颇费人力和财力,而且面临着“黄淮两河汇合,潆洄激荡,重运出口纤挽者每艘常七八百或至千人,鸣金合噪,穷日之力,出口不过二三十艘,而浊流奔赴,直至高、宝城下,河水俱黄,居民至澄汲以饮”[86]。对于这种状况,非加改变不可。

康熙十六年(1677年),靳辅奉命治河治运,其时洪泽湖原来颇为宽阔的出口处已淤成平陆,湖水只能从仅存的一小河流向清口,而大部分湖水则从湖的东南部流向高、宝诸湖,造成里下河一带连年灾害。靳辅面对如此局面,当机立断在清口淤陆之处开挑四条引河,使湖水主要从清口流出;康熙十八年(1679年),又移南运口于烂泥浅之上。为此,“自新庄闸西南,开渠一道至太平顼;又自文华寺永济河头起,开渠一道引而南;经七里闸复转而西南,亦接太平坝,均达烂泥浅之引河,内则两渠并行互为月河,以舒急溜而备不虞;外则河渠离黄水交淮之处不下四五里。又有裴家场、帅家庄二水乘高迅注以为之外捍,而烂泥浅一河分其十之二以济运,挟其十之八以射黄”[87]。经过靳辅治理后,终于出现了“重运过淮,扬帆直上如历坦途,运河永无淤垫之虞,淮民岁省挑浚之苦”的可喜局面。

靳辅设置的南运口,后来为避黄流倒灌,在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雍正十年(1732年)和乾隆二年(1737年)曾有过多次变动。但自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重新开通陶庄引河(陶庄引河始开于康熙三十八年即1699年,其后淤平)、清口东移至北岸杨庄运口的对岸后,南运口与黄河的距离扩大到五里之遥,黄流倒灌运口的现象明显减少,南运口的位置也很少有变动了。

嘉庆十年(1805年),为了有效地利用因清口东移而留下的一段黄河河道,将位于南运口以北的束清坝(即乾隆时所建的兜水坝)移至南运口以南,而将已经过多次东移的束水西坝,再次东移至福神庵附近的新清口以西,改称为御黄坝,使束清与御黄两坝之间形成一个五里长的大船闸。当漕船自南运口横渡黄河驶向北运口时,船闸的操作步骤如下:先开启束清坝(事先在束清坝中央的口门上筑简坝将口门堵塞。所谓开启束清坝,就是拆去口门上的简坝),使清水和漕船一起进入船闸,然后关闭束清坝(即将坝中央的口门重新堵塞),漕船即可自南运口顺利地驶向御黄坝。如果此时船闸内的水位高于黄河水位,就可以开启御黄坝,使清水连同漕船一起出坝进入黄河;如果此时船闸内的水位低于黄河水位,则需要等待黄河水位下降至低于船闸内水位时,再开启御黄坝;如果黄河水位久等不降,则只能采取引黄济运的措施,即开启御黄坝,让黄水涌入船闸,以抬高船闸内水位至黄河水平相同时,漕船就可顺利出坝进入黄河。由于清水水位高于黄河水位的机会较少,而通常是黄河水位高于清水水位,因此在利用船闸方式横渡黄河时,常常要开启御黄坝引黄水进入船闸,黄水中的泥沙不断淤积在作为船闸的这一段河道中,使这一河段严重淤垫,而且难以疏治,这完全是长期引黄济运的结果。道光五年(1825年),两江总督琦善曾对当时清口一带的严峻形势,有如下的表述:(www.xing528.com)

臣抵清江,即赴运河及济运、束清各坝,逐加履勘。自借黄济运以来,运河底高一丈数尺,两滩积淤宽厚,中泓如线。向来河面宽三四十丈者,今只宽十丈至五六丈不等,河底深丈五六尺者,今只存水三四尺,并有深不及五寸者,舟船在在胶浅,进退俱难。济运坝所蓄湖水,虽渐滋长,水头下注不过三寸,未能畅注,淮安三十余里皆然。[88]

鉴于当时的淮扬运河已陷于不可救药的困境,朝廷不得不开始考虑暂停河运而尝试着改行海运。“卒以黄、运两河受病已深,非旦夕所能疏治,诏于明年(注:指道光六年即1826年)暂行海运一次。”[89]

以上就是清朝对南运口的改造情况。关于北运口的改造情况,已详述于本章“靳辅开中运河”一节,这里不再赘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