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文学批评史:牧斋的态度与独特风格

中国文学批评史:牧斋的态度与独特风格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则牧斋的态度又何如呢?上文说过,牧斋论诗各文,字里行间,时时流露泼辣辣的霸气,这是无庸讳言的。据此,他何尝想用狂易的态度以劫持一般人呢?牧斋一方面只要创成自己的风格,没有兼并古人的野心;而一方面却又尊重别人的风格,不作抹煞一切的主张。模拟剽窃是“奴”的态度,是所谓“学古而赝”,这是牧斋所不屑为的。因此,对于牧斋诗论所最应着眼的一点,即在不重偏胜的主张。

中国文学批评史:牧斋的态度与独特风格

然则牧斋的态度又何如呢?上文说过,牧斋论诗各文,字里行间,时时流露泼辣辣的霸气,这是无庸讳言的。然而这有不得已不能已的情形迫之使然。“子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他在《答山阴徐伯调书》中曾痛切地说过:“今所处之地,辟如人在井中,虽大呼哀号,犹不能贯行人之耳,况敢仰面而唾人耶?”(《有学集》三十九)据此,他何尝想用狂易的态度以劫持一般人呢?

除了这一点,我们须知牧斋论诗与七子、竟陵正大异其趣。他们想兼并古人,而牧斋则否;他们只标榜一格,而牧斋则否。牧斋一方面只要创成自己的风格,没有兼并古人的野心;而一方面却又尊重别人的风格,不作抹煞一切的主张。所以他是要无不学而无不舍的。

牧斋《答徐巨源书》云:“仆尝观古之为文者,经不能兼史,史不能兼经,左不能兼迁,迁不能兼左,韩不能兼柳,柳不能兼韩。其于诗,枚、蔡、曹、刘、潘、陆、陶、谢、李、杜、元、白各出杼轴,互相陶冶,譬诸春秋日月,异道并行。今之人则不然,家为总萃,人集大成。数行之内苞孕古今,只句之中牢笼风雅。今人之视古人,亦犹是两耳一口也。何以天之降才,古偏驳、今偏纯?何以人之学术,古偏俭、今偏富?何以斯世之文章气运,古则馀分闰气,今则光岳浑圆?上下千载,吾不知其何故也。”(《有学集》三十八)在此书中他很说明兼并古人的不可能。他连用几个“何以”,穷诘得何等幽默!所以如欲兼并古人,只有出于模拟剽窃之途。模拟剽窃是“奴”的态度,是所谓“学古而赝”,这是牧斋所不屑为的。(www.xing528.com)

他虽不主张兼并古人,然而却主张转益多师。他深恨当时人之知见封锢,学殖柴塞,他说过:“今之结俦附党群而相噪者,祖述閅州之初学,掇拾其呕哕之余以相荐撙。谚有之,海母以虾为目,二百年来俗学无目,奉严羽卿、高廷礼二家之瞽说,以为虾目,而今之后人又相将以俗学为目,由达人观之可为悲悯。”(《有学集》十七,《宋玉叔安雅堂集序》)他又说过:“彼哉筪筪者,穿穴分科条:初盛别中晚,画地成狴牢;……化为劣诗魔,飞精入府焦,穷老蔽蔀屋,不得穿泬寥。”(《有学集》十一,《古诗赠新城王贻上》)盲从瞽说,随波逐流以自蔽其知见,这是时人之通病。所以他要转益多师,以开拓其眼界。沈休文之言曰:“飚流之所始,同祖《风》、《骚》,徒以赏好异情,故体势相绝。”又江文通之言曰:“蛾眉讵同貌,而俱动于魄;芳草宁共气,而皆悦于魂。”这是他文中常称引的话。(见《有学集》十五《唐诗英华序》)正因体势相绝,而皆足动魄悦魂,所以应以多师为师。多师为师是得其神髓,却不是袭其形貌,妄想兼并古人。

因此,对于牧斋诗论所最应着眼的一点,即在不重偏胜的主张。不尚偏胜,所以或则上下古今以观察诗之流变,或则博观约取以分析诗之本质,要之,都重在观其会通。这是他诗论中可以注意的一点。他对于诗之认识所以比较正确,也即以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