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聚落外边界闭合图形的形态设定

聚落外边界闭合图形的形态设定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湖州市长兴县和平镇横山村下庄组(村)[12]为例来尝试设定一个聚落的边界图形。实边界是明确的,虚边界在不同尺度下的具有差异,将在各边缘建筑单体的转角顶点上“跨跃”式连接,连接的最长距离是100 m。图2.5下庄村总平面的中边界图 设定以7 m为虚边界尺度的聚落小边界设定规则大致同以上的大边界与中边界,将最大“跨跃”距离减少到了7 m。因而在小边界的设定中面对这一状况作出一定的调整。

聚落外边界闭合图形的形态设定

通过湖州市长兴县和平镇横山村下庄组(村)(以下称“下庄村”)[12]为例来尝试设定一个聚落的边界图形。

(1) 整理聚落建筑单体总平面图

在原始CAD总图的基础上建立新层,重新绘制建筑物与院墙等主要构筑物。其中,连体的建筑物,描绘其整体外轮廓。这样,所有独立或连体的主要构筑物都各自形成一个完整的闭合多义线。道路、水塘、山体以及农田等环境要素都暂时忽略,绘制出一份纯粹以建筑单体与院墙等主要构筑物为构成要素的聚落总平面图(图2.3)。

(2) 设定以100 m为虚边界尺度的聚落大边界

第一,以处于聚落边缘的建筑单体的转角顶点为基点建立边界的连接线,不能以建筑单体上任何一条线段中间的某个点来建立联系线,否则很难达成一个统一而明确的依据。

图2.3 下庄村总平面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第二,前文已略有论述,边界线是以建筑单体的实边界与建筑之间的虚边界构成。实边界是明确的,虚边界在不同尺度下的具有差异,将在各边缘建筑单体的转角顶点上“跨跃”式连接,连接的最长距离是100 m。

第三,有时候在两个顶点之间的第三个顶点,会有满足其两侧各100 m的多重选择的a、b点,此时是以边界能够围合较大面积为原则确定最优先顶点,如图2.4中所示的a点优于b点。

第四,边界线不能穿越建筑本身,因而,会出现如cd局部小段那样的实体边界线,以提供边界线在聚落凸状的边缘进行转向。

如此,便可以绘制出聚落大边界图(图2.4)。值得注意的是,其一,边界线相对还是比较平滑舒缓的;其二,边界线绝大部分由虚线构成。

图2.4 下庄村总平面的大边界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3) 设定以30 m为虚边界尺度的聚落中边界

设定规则同以上的100 m大边界,将最大100 m的“跨跃”距离减少到了最大30 m,便可以得到聚落中边界。值得注意的是,其一,边界线已经开始显示出较为明显的凹凸变化;其二,边界的虚边界部分明显减少,而实边界显著增多,但总体而言,仍然是虚边界长度大于实边界长度。

图2.5 下庄村总平面的中边界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www.xing528.com)

(4) 设定以7 m为虚边界尺度的聚落小边界

设定规则大致同以上的大边界与中边界,将最大“跨跃”距离减少到了7 m。此外,还有一些细小的区别(图2.6):

图2.6 聚落小边界线的相关设定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第一,还是以处于聚落边缘的建筑单体的转角顶点为基点建立边界的连接线。当建筑单体自身具有一定的曲折或者凹陷的情况下,在大边界与中边界的设定中,是可以通过跨越这些曲折或凹陷的部分从而形成一段虚边界,如(1)中的eg,以争取最大的边界围合面积。该虚边界与曲折或凹陷的实体边界共同形成了一部分外部空间,如(1)中的efg区域。这部分外部空间因为是建筑单体自身曲折形成的,所以与聚落内部主空间相隔离,并且围合意向较弱,且面向聚落的外部发散,是相对比较消极的聚落边缘空间。因而在小边界的设定中面对这一状况作出一定的调整。由于虚边界尺度已经降低到了建筑单体的尺度大小,因而通过虚边界与建筑单体的曲折边界所围合出来的聚落边缘空间,需要具有相对更为明确的限定要求:

类似(1)中的单曲折情况,其实质这是一个角内凹所形成的外部空间,(1)中的角度是90°,(2)中的角度是80°,(3)中的角度是45°。可以看到随着内凹角度的减小,内凹部分的空间围合意向也越来越明确。于是在这个小边界线的建立中,设定内凹角在不大于45°、开口宽度不大于7 m的情况下,该内凹角外部空间可以被虚边界所跨越,即这部分外部空间可以包含在聚落空间中。于是,在(1)中,边界线是e—f—g;在(2)中,边界线是o—p—q;而在(3)中,边界线则是l—n。

类似(4)中的多曲折情况,内凹形成了多(大于3)边形空间,具有明确的空间限定意向,因而也是可以被不大于7 m的虚边界所跨越。

第二,由于这个虚边界尺度已经缩得相对较短了,不可避免某些处于聚落边缘的建筑单体,与其他聚落单体之间,其顶点的距离可能超越了7 m的范围,即(5)中的r—t已经大于7 m了。这时候需要寻求两者之间的最短距离:从r点出发,作另一建筑单体轮廓线对向线段的垂线,得到s点。这时候,垂线r—s即是这两个单体之间的最短距离。不管r—s是大于还是小于7 m,r—s—t即成为这部分聚落空间的边界线。这也意味着,在小边界线的设定中,7 m虚边界的长度控制优先于大、中边界线设定中所提及的围合面积最大化原则。

如此,便得到了聚落总平面的小边界图(图2.7)。值得注意的是,其一,由于虚边界尺度缩小到7 m,使得一部分边界线内凹入聚落内部以寻求小于7 m的跨越距离,边界线因而表现得凹凸不平,显得非常琐碎;其二,边界的虚边界部分大大减少,总体而言,实边界长度已明显大于虚边界长度了。

图2.7 下庄村总平面的小边界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5) 三层边界的叠合

将大、中、小三层边界叠加在同一张图上,形成如下三层边界叠合图(图2.8)。大致可以看出:

第一,三层边界从大到小以内含的方式层层收缩,面积越来越小,周长越来越大,边界轮廓越来越复杂、琐碎。第二,大边界表达出了该聚落的大体形态特征,大致上是圆形的还是方形或者长方形的,但是由于这个边界包括了太大量的虚边界空间,因而又是非常粗略而不精准的。第三,中边界相对精准地显示出了它的形态特征。它既不显得太粗略,也不至过于琐碎,是一个尺度相对较为适宜的乡村聚落边界图形。第四,小边界大致上承续了中边界的大轮廓特征,只是边界变得更为琐碎了。

图2.8 下庄村总平面的三层边界叠合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