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元代大都上都研究:城墙和城门详解

元代大都上都研究:城墙和城门详解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东、西两面城墙的南段,和明清两代北京城的东、西墙一致。城墙的基宽、高和顶宽的比例是3∶2∶1。“有警”是指元文宗即位之初,统治集团内讧,发生武装冲突,元朝政府中有人害怕另一方烧苇攻城,所以取消了苇城之法。大都城墙之外,有又宽又深的护城河。当城墙建成后,又“挑掘城濠”,用掘出来的泥土“添包城门一重”[29]。

元代大都上都研究:城墙和城门详解

一、城墙和城门

大都“城方六十里,十一门”[1],实际上全城是一个南北略长的长方形。经过新中国成立后实地测量,周围共约两万八千六百米。[2]明初,缩减北城,因此大都城的北墙和东、西两面墙的北段,均被废弃,现在北京德胜门外还保存着当年大都城墙的遗迹。东、西两面城墙的南段,和明清两代北京城的东、西墙一致。南面城墙,在今东、西长安街的南侧。南墙西段,定基时“正直庆寿寺海云、可庵两师塔”,忽必烈特别下令“远三十步许环而筑之”[3]。因此,南墙在靠近大庆寿寺双塔的地方,向外弯曲,绕开双塔。[4]这样,南墙西段中有一小段呈弧形,不再是直线。

城墙全部用夯土筑成。经实测,基部宽达二十四米。为了加固城墙,在夯土中使用了“永定柱”(竖柱)和“纴木”(横木)。城墙的基宽、高和顶宽的比例是3∶2∶1。[5]这和当时修筑工程的技术标准是一致的。[6]大都城墙所使用的我国传统的版筑技术,曾经引起当时波斯历史学家拉施特的注意,将它写进了著名的通史著作《史集》里。[7]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也描写了大都的城墙,他说:“墙根厚十步,然愈高愈削,墙头仅厚三步。”[8]这和现在实测的比例是很相近的。

北方雨水集中,土城的防雨排水是个很大的问题。如果听凭雨水冲刷,时间一久,城墙很易倒塌。因此,在兴建土城墙时,就引起过争论。“至元八年,城大都。板干方新,数为霖雨所堕。或议辇石运甓为固。公(王庆端,时为千户——引者)言:‘车驾巡幸两都,岁以为常。且圣人有金城,奚事劳民,重兴大役!’因献苇城之策。诏用公言,所省巨万计。”[9]王庆端提出的“苇城”防水,就是“以苇排编,自下砌上”,将整个土墙用苇遮盖起来,以防雨水将土墙“摧塌”。为此,元朝政府专门在文明门(今崇文门内)设立了苇场,“收苇以蓑城,每岁收百万”[10]。后来,元朝政府还抽调部分军队成立武卫,“专掌缮理宫城”[11],“砍苇被城上”[12]便是他们的一项重要任务。

苇城实际上并不能真正解决土墙防雨问题,雨水渗过苇草,仍会对土墙产生侵蚀作用。所以大都城建成后不久,就出现了“雨坏都城”发兵民修治的事情。仅至元二十年到三十年(1283—1293)之间,见于《元史·世祖纪》的有关修治大都城的记载即有八次之多。修补时动辄万人,最多时达三万人。因此,不断有人提议要“甓都城”,即改以砖石砌城墙,但因为“民力凋弊”[13],未能实现。以海运起家的新贵朱清、张瑄,家财巨富,曾表示愿“自备己资,以砖石包裹内外城墙”[14],但遭到别人反对,没有实行。反对理由不详,估计是怕朱、张此举影响太大,有损皇家体面之故。波斯史家拉施特说,忽必烈晚年曾准备“以石头加固该墙”[15],但因死去,未能实现。可见,此事在当时是议论很多而且引起广泛注意的,但其结果仍是不了了之。整个大都城,只是西城角上“略用砖而已”[16]

土城蓑草的办法,到元代中期即告废止。废止的原因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初,大都土城,岁必衣苇以御雨,日久土益坚,劳费益甚,[王]伯胜奏罢之”[17]。另一种说,“至文宗,有警,有谏者言,因废。此苇止供内厨之需。每岁役市民修补”[18]。“有警”是指元文宗即位之初,统治集团内讧,发生武装冲突,元朝政府中有人害怕另一方烧苇攻城,所以取消了苇城之法。[19]可以确定的是,元朝中期以后再不见以苇蓑城的记载。但是,所谓“土益坚”的说法是不可信的,因为在停止以苇蓑城之后,大都城墙还是经常出问题。最严重的一次是元顺帝至正七年(1347年)五月,“大霖雨”,结果“京城崩”[20],可见土城防雨问题在有元一代始终没有得到很好解决。(www.xing528.com)

大都共有十一门。东、南、西三面均为三门,北面两门。东面的三座门是:光熙门(今和平里东,俗称广熙门,即光熙门之谐音)、崇仁门(今东直门)、齐化门(今朝阳门)。南面的三座门是文明门(今东单南,又称哈达门,“哈达大王府在门内,因名之”[21]。后代把崇文门也叫做哈达门,实则崇文门在文明门址之南)、丽正门(今天安门南)、顺承门(今西单南)。西面的三座门是平则门(今阜成门)、和义门(今西直门)、肃清门(今学院南路西端,俗称小西门)。北面的两座门是建德门(今德胜门小关)、安贞门(今安定门小关)。肃清门和建德门的瓮城土墙,还部分地残存于地面之上。“憧憧十一门,车马如云烟”[22],每天都有大量的行人和车马从十一门出入。南面的丽正门有三门,正中一门只有当皇帝出巡时才打开,平时不开,西边一门亦不开,只有东门供行人往来。[23]

我国传统的建筑布局,讲究对称。像大都这样一个十分齐整的长方形城市,应该是八门、十二门或十门才对,为什么北边偏偏只开两门,这是很令人费解的。元代官方文献中没有对此事作过说明,倒是一些作家的诗文笔记中讲到了这个问题。元末明初长谷真逸的《农田余话》中说:“燕城系刘太保定制,凡十一门,作哪吒神三头六臂两足。”[24]曾在大都做官、熟知大都掌故的诗人张昱也写道:“大都周遭十一门,草苫土筑哪吒城。谶言若以砖石裹,长似天王衣甲兵。”[25]根据这两条材料,可以知道,大都之所以开十一门,是象征附会神话中哪吒传说的结果。哪吒三头六臂两足,南面三门象征三头,东西六门象征六臂,北面两门象征两足。[26]刘太保就是大都城设计者刘秉忠,他曾经做过和尚,实际上道士气更重,对于“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属,无不精通”[27]。他善于玩弄鬼神这套把戏,用以换取迷信神鬼的统治者的信任。大都是他设计的,在设计中加上神秘迷信的色彩是完全合乎他的思想作风的。

大都城的四角都建有巨大的角楼。现在建国门南侧明清两代观象台旧址,原来就是元代大都城东南角楼的所在地。

大都城墙之外,有又宽又深的护城河。在兴建大都城过程中,曾“大兴力役”,“浚治新城壕堑”[28]。当城墙建成后,又“挑掘城濠”,用掘出来的泥土“添包城门一重”[2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