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受众研究:审美内容与意识形态

受众研究:审美内容与意识形态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受众在对媒体内容审美完成之后,再直接或间接地反馈、丰富和推进媒体审美内容。与此同时,作为审美主体的受众,其意识形态永处于一种发展变化状态。可以说,受众的审美过程是在自身的意识形态观照下的审美心态的反映,是受众自身的诸多素质所形成的审美要求。在这种状态下,受众的延伸视听、反观自身、亲自参与等的审美心态和审美需求皆会出现。

受众研究:审美内容与意识形态

受众既是媒体内容的接受者,又是媒体的参与者和审美的完成者。受众在对媒体内容审美完成之后,再直接或间接地反馈、丰富和推进媒体审美内容。毫无疑问,受众对相同内容的审美完成从方式到结果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单体的受众,无不是根据自身个体的人生经历、审美经验、性格特征、修养素质等诸多个体的认知特点去对媒体的内容作出自身独到、个性化的审美判断。与此同时,作为审美主体的受众,其意识形态永处于一种发展变化状态。因而,受众的审美过程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过程。可以说,受众的审美过程是在自身的意识形态观照下的审美心态的反映,是受众自身的诸多素质所形成的审美要求。

虽然单个的受众是一种个体,具个性差异,但毕竟是一个群体的概念,仍然会体现人类普遍的、共同的审美心态和需求。受众在受自身的社会意识形态观照的同时,在接受着媒体内容所具有的审美特征的影响的同时,受众从传媒所反映的世界里获取他们所依赖的映像世界。正如丹尼尔·贝尔指出,艺术是自然的一面镜子,是生活的再现。判断基本是观照,是对现实的一种观察。而模仿却反映现实的价值。观照容许观察者去创造“理论”,“理论”则意味着使自己同一种物体,或一种经验,保持一定的距离——通常是一种美术审美距离,以便确立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去吸收它,判断它[40]。媒体给受众呈现了一个映像世界,而“一千个演员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受众在十分复杂的媒体内容面前,将不由自主地进行自我延伸,形成“镜中自我”,当看到和谐婆媳关系和理想的家庭剧时,往往会觉得就发生在身边,发生像唯美主义艺术家王尔德所说的一句话:“不是艺术模仿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在这种状态下,受众的延伸视听、反观自身、亲自参与等的审美心态和审美需求皆会出现。

比如,体育新闻中,运动员竞技的展现,给人一种运动的、强劲生命力之美的感受和冲击。媒体内容的审美特性在观众的审美需求的推动下向前演进和更新。而现代科技的进步,又一如既往地影响着人类更高层的审美心态和审美需求,并随着网络的出现,人类获得一种近似于亲历的视听感受,一种虚拟的经历,一种亲身参与的体验。没有亲身去悉尼奥运会现场,但可观看现场发生的赛事的视觉感受。这种感受虽然只是“光、色、声”的表现,是一次虚拟的过程,但这种情感体验却是真实的。(www.xing528.com)

关于审美品格,从哲学角度来看,文化是“人化”的过程,也是美的过程,这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着的过程。现代的媒体内容越来越趋于平民化,以求雅俗共享。是一种既不同精英文化,又不同于大众文化的文化,追求简单、和谐,同时采用现代高科技,为受众创造一种以智力、真理为内涵,以数据、信息与网络为链条的知识化现实,让受众在真与假的虚拟画面和虚拟镜头中流连往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