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抒情传统学派研究:高友工门人的拓展

中国抒情传统学派研究:高友工门人的拓展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深入、细致的个案研究,林顺夫发现了一种与高友工所描述的中国抒情美学所不太一致的诗歌审美经验,他以“中国抒情传统的转变”为之命名,其中或能透露出更多有趣的信息。以下分三节分别论述这三部抒情诗学著作。

中国抒情传统学派研究:高友工门人的拓展

海外华人中的中国抒情传统论者最终得以形成一个学派式的群体或曰谱系,主要得益于高友工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返台讲学时所引起的各种讨论与追随。但是远离台湾的北美大陆毕竟是高友工长期开展教学与研究工作的主场,在普林斯顿大学,高友工培养出了多位著名的中国文学研究专家,其中最负盛名,同时也在中国抒情传统研究的路向上继续开拓前行的,当数同为海外华人学者的孙康宜[1]与林顺夫[2]

林顺夫、孙康宜分别于1972年、1978年在高友工的指导下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今天俱已成为美国汉学界的权威学者。其中孙康宜曾担任过普林斯顿大学葛斯德东方图书馆馆长、耶鲁大学东亚语文系主任,现为耶鲁大学首任Malcolm G. Chace’ 56东亚语言文学讲座教授,最近还受邀与哈佛大学宇文所安(Stephen Owen)教授联合主编了两卷本巨著《剑桥中国文学史》[3]。孙、林两位教授的学术论著所涉领域相当广泛,其中与中国抒情传统论述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孙康宜的《抒情与描写:六朝诗歌概论》[4]晚唐迄北宋词体演进与词人风格》(中译本在中国内地出版时更名为《词与文类研究》)[5],和林顺夫的《中国抒情传统的转变——姜夔南宋词》[6]

尽管高友工的《律诗美学[7]发表于1986年,但作为导师,其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律诗美典的主要观点应该贯穿在他平时的教学以及博士论文指导过程中。有鉴于此,笔者建议把孙康宜的《抒情与描写:六朝诗歌概论》和《晚唐迄北宋词体演进与词人风格》分别看成高友工《律诗的美学》一文的前史和后续,这样或能在体类批评的视野下更好地看清孙康宜的诗词断代史研究与高氏抒情美典理论之间的关系,以及孙康宜自己这两部著作之间的内在关联。(www.xing528.com)

与孙康宜类似,林顺夫的《中国抒情传统的转变——姜夔与南宋词》也把关注的重心置于中国诗史上某一特定时段的特定体类——南宋词,尤其是咏物词这一特殊的词类。通过深入、细致的个案研究,林顺夫发现了一种与高友工所描述的中国抒情美学所不太一致的诗歌审美经验,他以“中国抒情传统的转变”为之命名,其中或能透露出更多有趣的信息。

以下分三节分别论述这三部抒情诗学著作。尽管林顺夫的《中国抒情传统的转变——姜夔与南宋词》发表在前,孙康宜的《晚唐迄北宋词体演进与词人风格》和《抒情与描写:六朝诗歌概论》再先后出版,但笔者将按照三本书所叙内容的历史时序重排顺序,由六朝而北宋再南宋,以更好地展示其与高友工律诗美学(所涉时代以初盛唐为主)之间的发展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