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个别人是最实际的佛教逻辑

个别人是最实际的佛教逻辑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个别者是终极的实在所有认识对象都区分为一般或共相与个别或自相。个别者在此只指那些基本[14]的可感觉之点的有效实在。只有可感觉的点是真实的,代表了终极实在的物自体。“那被经验地认识的个别,”佛教徒说[15],“并不是终极的真实事物。”不过从佛教立场上看来,它们还根本不算个别者。从而,得出结论:个别与一般可以规定为相互否定的。因此,存在即意为一种个别,或用莱布尼茨的话说,“存在者乃单一的存在物,乃是单子。”

个别人是最实际的佛教逻辑

§2.个别者是终极的实在

所有认识对象都区分为一般或共相与个别或自相。唯个别者为真实对象,一般者只是非真实的(avastu)或者根本就是非对象(an-artha),是名言(saṃjnā-māttram)而已。

尽管这种理论对于研究从吉洛姆·奥卡姆(Guillaume d'Dccam)以来的逻辑史的人说来非常熟悉——奥卡姆就主张“个别才是唯一的存在者”,但对佛教逻辑,它具有特殊的意义。这里一般与个别的差异远较学者们所能想象得更彻底。一个人,一头牛,一个瓶等都还不算个别。个别者在此只指那些基本[14]的可感觉之点的有效实在。对这些点,思想所构筑的一般表象只是一种共相(一般)。只有可感觉的点是真实的,代表了终极实在的物自体。“那被经验地认识的个别,”佛教徒说[15],“并不是终极的真实事物。”一个燃烧的可煮食的火是真实的火,即是说,其燃烧与煮食是真的。但那从我们思想中扩展至所有火的“火”却代表真实火的一般形式,因而它并不真实。这种一般的火既不燃烧又不煮食,仅为一种想象物。

印度实在论者承认三种可言表的存在。一个名言可以表达一个个体,一个种类或形式以及一种抽象的共相[16]。前两种,即个体以及形式相当于佛教的个别[17]。不过从佛教立场上看来,它们还根本不算个别者。这是因为,像正理派所说的,它们是以具有内涵的名言来表示的。从佛教的立场出发,任何可言表者即是一般共相。个别,由于是极端的单一体,是物自体[18],所以不可言表[19]

从而,得出结论:个别与一般可以规定为相互否定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真实与非真实(vastu,avastu)、有效与非有效(samartha,asamartha)、非构造性与构造性(nirvikalpaka,kalpita,即无分别与分别)、非人为与人为(akṛtrima,kṛtrima)、非表象与表象(anāropita,āropita)、不可认识者与可认识者(jñānenaaprāpya,jñānena prāpya)、不可言说者与可言说者(anabhilāpya, abhilāpya)、自相与相(svalakṣaṇa,sāmānya-lakṣaṇa)、无任何外延之事物及包含哪怕最基本的外延者[20]、唯一者与非唯一者[21]、时空中的重复者与不可重复者[22]、简单者与复合者[23]、不可分者与可分割者[24]、先验物与经验物[25]、其本质不可分与者与可分与者[26]、外在者与内在者[27]、真实与虚伪[28]、非辩证与辩证[29]、有意义的与无意义的[30]、非形式与形式[31]、物自体与现象[32]。因此,存在即意为一种个别,或用莱布尼茨的话说,“存在者乃单一的存在物,乃是单子。”

【注释】

[14] vastu=satta=svalakṣaṇa=paramārtha-sat.

[15] avastu=anartha=sāmānya=āropita=parikalpita.

[16] vyakti-ākṛti-jāti,参见NS.,Ⅱ.2.63;TSp.,p.281.4以下。

[17] TSP.,p.282.5。

[18] svalakṣaṇam=paramārtha-sat.

[19] abhilāpa-saṃsarga-yogyasya anvayino(a)svalakṣaṇatvāt,参见Tātp.p.342.9。

[20] sarvato vyāvṛtta,avyāvṛtta.(www.xing528.com)

[21] trailokya-vyāvṛtta,avyāvṛtta.

[22] deŚa-kāla-anugata, ananugata.

[23] anavayayin, avayavin.

[24] abhinna, bhinna.

[25] paramārtha-sat,saṃvṛti-sat.

[26] asādhāraṇa,sadhāraṇa-lakṣaṇa.

[27] bāhyam,abāhyam.

[28] analīkam,alīkam.

[29] viruddha-dharma-adhyastam, anadhyastam.

[30] atuccha,tuccha.

[31] nirākāra,sākāra.

[32] svalakṣaṇa=paramārtha-sat, samvrti-sat=sāmānya-lakṣaṇa.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