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肃宗至宪宗时期的政变及其对牛李党争的影响

肃宗至宪宗时期的政变及其对牛李党争的影响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天,肃宗因惊吓去世,程元振等人拥护太子接见大臣,登基称帝。永贞内禅是由内宫的宦官与外朝的大臣联合行动促成的,此后宪宗时期牛李党争的兴起亦与此事密切相关。可见,韩愈和刘禹锡的记录可以称之为俱文珍一党控制内廷,逼迫顺宗、拥立宪宗的实录。

肃宗至宪宗时期的政变及其对牛李党争的影响

二、肃宗至宪宗时期

肃宗的分兵自立不仅开创了唐代皇位交接的新局面,同时李辅国因为拥戴之功,也开创了宦官拥戴或废黜皇帝的先例,这是中晚唐政治中的一大变动。

代宗是肃宗的长子,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时为广平王的代宗立下大功,因此颇为张皇后所忌。乾元元年(758),代宗被立为皇太子。宝应元年(762)四月,肃宗病危,深得皇帝宠幸的张皇后鉴于自己的儿子年纪幼小,怕难于控制太子,于是暗中勾结越王係和宦官朱辉光等人,准备废掉太子。张皇后伪称肃宗的旨意,召太子入宫,宦官李辅国和程元振等人事先得知了他们的计划,于是带兵等候在宫门外,当太子赶到的时候,立即告诉太子,并将太子护送到安全的地方。之后,程元振率领禁军入宫捉拿越王係和宦官朱辉光等人,并把张皇后软禁起来,不久后将他们全部处死。第二天,肃宗因惊吓去世,程元振等人拥护太子接见大臣,登基称帝。

可见,代宗虽然有收复长安和洛阳的功劳,他的皇位继承权仍然不能稳固,必须在宦官的支持下方能继位,代宗也因此有幸成为唐代开国以来第一位以长子身分继承皇位的君主。同时我们发现,在张皇后夺权失败之后,唐代自武则天时代开始出现的后宫干预和操纵朝政的现象,至此告一段落。而皇位继承的决定权,开始由宦官集团掌握。不过如同我们在代宗继位过程中所看到的,宦官之中也分不同的党派,像程元振与朱辉光等人各为其主而产生的斗争就是明显的例子。而此后皇位继承的候选人,不论是像代宗这样最终成功登基者,或者像越王係那样的失败者,都已经逐步开始受到宦官集团的操控。

代宗的继任者是他的长子李适,广德二年(764)李适被立为皇太子。永泰元年(765),皇宫中意外失火,烧掉了数十间房屋,而火发处离太子所住的东宫十分接近,因此代宗十分怀疑此事与太子有关。幸亏负责调查此事的御史赵涓通过仔细考察,证明是值班的太监不小心造成的意外事故,代宗这才打消了疑虑。由于此事,太子对赵涓一直心存感激,直到后来登基之后,还特别提拔赵涓以示感谢。

德宗李适的生母沈氏在安史之乱中与代宗失散,不知下落。到了大历年间(766~779),代宗宠幸独孤贵妃,又很喜爱贵妃的儿子韩王迥,当时有官员如京兆尹黎干以及宦官刘清潭等人都曾经迎合贵妃,向代宗建议改立韩王为太子,甚至连当时手握财政大权的宰相刘晏也涉嫌参与此事。改立太子之事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德宗的地位在当时的确已经岌岌可危了。因此,当德宗继位之后不久,立刻对当事人展开打击报复,将黎干、刘清潭、刘晏等人全部赐死,这也成为德宗初年的一桩大案。

德宗在贞元十二年(796)设置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由宦官担任。从此宦官开始长期掌控禁军,宦官的势力有了本质的飞跃,更加积极的参与到皇位之争与朋党之争中。

德宗立长子宣王诵为皇太子。当时,郜国公主因涉嫌参与巫蛊活动而得罪,公主的女儿又刚好是太子妃,德宗很怀疑太子也与此事有关联,好几次都差点把太子废黜,幸亏德宗十分信任的大臣李泌多方劝解,力保太子清白,才使德宗打消了疑虑,太子的位置终于稳定。

贞元二十一年,德宗因病去世,本该由太子继位,可是当时太子也患了重病,于是大臣们紧急商议对策,而宦官们的看法不太一致,大家一时间拿不定主意。这时翰林学士(相当于皇帝的机要秘书)卫次公说:“皇太子虽然生病,可是他做储君多年,天下人都认定由太子继位,如果太子的病情真的恶化到不能履行皇帝职责的地步,那也应当立太子的儿子广陵王。如果你们还有其他的打算,都会造成无穷的后患。”其他人纷纷表示赞同,于是确定由太子继位,是为顺宗。可见顺宗虽然总共做了二十多年的太子,但无论是从一开始还是到最后,他的皇位继承权都是很不稳固的。

顺宗在位不足一年即因身体欠佳而退位,由广陵王继位,是为宪宗,史称“永贞内禅”。永贞内禅是由内宫的宦官与外朝的大臣联合行动促成的,此后宪宗时期牛李党争的兴起亦与此事密切相关。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永贞内禅的真相。(www.xing528.com)

顺宗还在做太子的时候,就很信任王伾和王叔文两人,顺宗即位之后,提拔王叔文做了翰林学士。由于顺宗的信任,二王甚至一度取得了超越宰相的权力。王伾作为顺宗的心腹,在宫内与王叔文里外呼应,同时他们还与顺宗宠幸的牛昭容以及宦官李忠言结交。在朝廷上,王叔文与柳宗元刘禹锡、韩泰、凌准等人结成死党,以清除宦官势力为己任,密谋夺取宦官手中的兵权。而手握禁军兵权的神策中尉俱文珍、刘光琦则因为被排除在权力中枢之外,对王叔文等人极为不满。正在这个时候,王叔文派人去接管驻扎在京城西郊的禁军兵权,引起了俱文珍等人的警觉,于是他们先发制人,逼顺宗退位为太上皇,并拥立广陵王。由于兵权在握,俱文珍等人很快就控制了局面,王叔文、王伾等人或死或贬,永贞内禅就此完成。

可见,宪宗得以登基完全出于俱文珍等宦官的拥立,而俱文珍与李忠言虽然都是宦官,却分属不同的阵营。由于俱文珍一派战胜了李忠言一派,因此不管是王叔文、王伾,还是柳宗元、刘禹锡,只能全部归于失败。

韩愈在当时虽未参与其事,但他与俱文珍私交甚好,因此韩愈在《顺宗实录》中记述永贞内禅时明显偏袒俱文珍一派。尽管如此,有关宦官内斗以及俱文珍拥立宪宗,逼顺宗退位的史实在《顺宗实录》中仍然有所透露。

与韩愈不同,刘禹锡是永贞内禅的当事人,并且属于失败的一方,但刘禹锡在诗文中记述的永贞内禅的始末与韩愈颇为一致。可见,韩愈和刘禹锡的记录可以称之为俱文珍一党控制内廷,逼迫顺宗、拥立宪宗的实录。由此,永贞内禅这一幕可以算是唐代皇位继承权不固定以及内廷宦官控制外朝大臣的绝佳例证。

后来,朝臣们讨论给宪宗的尊号,大臣皇甫镈准备加上“孝德”两字,宰相崔群说:“既然已经有了‘睿圣’两字,则‘孝德’的意思就已经包涵在内了,不用另加。”结果皇甫镈以崔群不愿给宪宗加“孝德”两字为由向宪宗告状,宪宗十分生气,将崔群贬黜。崔群被贬官,说明宪宗对于他的父亲似乎的确未尽孝道,故而对“孝”字十分敏感。由此事更加可以说明,永贞内禅确实有着许多不能为外人道的隐秘。

唐代著名的牛李党争兴起于宪宗时期,而宪宗作为安史之乱以后中兴唐朝的一代英主,他的治国宗旨主要在纠正大历、贞元(785~805)时期对藩镇的姑息政策,转而使用武力对不服从中央的藩镇进行讨伐,重振唐朝中央政府的权力和威望。在当时,主张对藩镇采用武力的大臣大部分属于后来所谓的李党,而反对动用武力的大臣则大部分属于后来所谓的牛党。如前所述,在宪宗之后,国家的大政方针离不开宦官的参与和支持,因此,宦官中主张对藩镇采用武力的一派与朝廷上支持用兵的李党内外呼应。由于在元和年间(806~820),这批支持采用武力的宦官始终掌握着最高权力,因此,元和时期对藩镇的强硬政策得以始终维持,不曾改变。

在元和时期,支持用兵的宦官集团以颇受宪宗信任的吐突承璀为首。宪宗登基之前,吐突承璀即在他身边当差,宪宗继位之后,任命吐突承璀为内常侍、知内侍省事,使之成为宦官群体的最高长官,后来又任命他担任神策左军中尉,执掌了禁军。由于朝廷平定藩镇叛乱的需要,宪宗还数次派吐突承璀率领神策军参加对部分藩镇的军事行动,虽然吐突承璀出师无功,遭到反对用兵的大臣的弹劾,但是宪宗一直厚待和重用他,可见吐突承璀与宪宗的关系非同一般。

在朝廷上,宰相李吉甫坚持对叛乱藩镇采取武力镇压的政策。他为了得到禁军统帅吐突承璀的支持,还特意提拔吐突承璀的党人担任京兆尹,以此来向吐突承璀示好。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元和时期对藩镇的用兵政策,在宫内由吐突承璀主持,在外朝则由力主用兵的宰相李吉甫与之相呼应。正是由于内外能够保持一致,元和时期中央政府对藩镇的军事行动才能取得空前的成功。中央政府的权威在很多长期被藩镇控制的地区得到了恢复,史家对宪宗在位期间所完成的功业予以了充分肯定,誉之为“元和中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