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手套加工点:特殊创业者赵勇的成功故事

手套加工点:特殊创业者赵勇的成功故事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手脚灵便、身强力壮的同事们各奔东西自谋生路,很快找到了新的“饭碗”;而对于肢体残疾的赵勇来说,要再找一条养家糊口的新路却是难上加难。最终,他在朋友们的支持和帮助下,确定开办手套加工点,为手套厂加工手套,赚点加工费。小小的手套加工点,渐渐地兴旺起来。现在,他和妻子依然像创业之初那样精打细算,精心打理着手套加工点,家中的1.8亩责任田年年丰收。

手套加工点:特殊创业者赵勇的成功故事

一张脸,看不出半点忧伤,满是笑意,自然坦荡;一张小条凳,寸步不离,抓在右手当拐杖,支撑起残疾的右腿,坚定地前行。这,就是赵勇留给笔者的第一印象。

今年46岁的赵勇,出生于五接镇张大圩村16组一户普通的农家。右腿严重残疾,使他过早地遭遇了人生的艰难,但也使他早早就坚定了人生在世要奋斗的信念

1979年底,17岁的赵勇拖着残腿来到了当时的五接乡塑料厂,当上了工人。厂长老何看到他人笃实、好学,但行走不便,在车间干活很费劲,就把他安排到传达室当门卫,负责夜间值班。赵勇十分感激和珍惜领导对自己的这份特别的关爱,门卫工作做得尽心尽责,井井有条。这期间,他买了一辆电动三轮车,充分利用白天本该休息的时间,外出跑塑料业务,为厂里开拓新的供销渠道,同时带客送货,千方百计增加自己的收入。他看到因建造宁通公路,外来施工队伍纷纷进驻,流动人员突然增多,就在厂区附近租下一间民房,开办了一家日用小商品店,既方便外来施工人员就近购买日常用品,也为自己“添金增银”。他东奔西走,日夜劳碌,靠着诚实劳动积累的财富,成家立业,娶妻生子,建房造宅,并为患重症的父亲养老送终,跨过了一道又一道人生沟坎。

正当赵勇奋力前行的时候,又一个新的考验摆到了他的面前。2001年底,五接塑料厂关闭,他失了业,全家赖于生活的主要来源中断了。手脚灵便、身强力壮的同事们各奔东西自谋生路,很快找到了新的“饭碗”;而对于肢体残疾的赵勇来说,要再找一条养家糊口的新路却是难上加难。那些天,他拖着残腿东奔西走,找朋友商量,请他们帮着想办法、指路子,内心的焦灼和忧愁是别人难以体味到的。最终,他在朋友们的支持和帮助下,确定开办手套加工点,为手套厂加工手套,赚点加工费。主意拿定,立马行动。他筹资5万元,购回20台电动缝纫机,借用姐姐家的空余住房,招来本地10多名农家女,于2002年春天正式开工生产。从此,赵勇当起了老板、伙计和车夫,厂里厂外,生产、销售、运输他一肩挑。(www.xing528.com)

一无技术、二不懂管理的赵勇,遇到了一连串的困难,但他没有退却。他只有一个信念: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他坚持做到干中学、学中干。只要有空,他都和工人们一起忙碌在车间里,穿行于机台和工人之中,静静地看,细细地瞧,反复地问……日积月累,他渐渐掌握了手套生产的整个流程和各种保质保量的技术要点。在管理上,他实行绩效计件工资制,单机作业,多劳多得。他善待员工,在报酬上尽量多给,生活上尽量关心。中午包吃饭,充分利用白天时间,尽量不加夜班。农忙季节巧放短假,让工人们见缝插针搞好收种。即使手头资金再紧张,也要坚持按月发放工资。逢年过节,不论多少,总不忘给员工发点物资、赠点礼品……一系列实打实的举措,温暖了人心,稳定了队伍,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小小的手套加工点,渐渐地兴旺起来。2004年,他将加工点搬迁到五接农具厂,租用250多平方米的生产车间,机台增加到32台,工人增加到25人,开始了新一轮的创业

咬紧牙关、从不言退的赵勇,而今可谓苦尽甘来。大儿子赵鹏鹏已大学毕业,进入南京一家钢结构公司从事预算工作。小儿子赵扬扬在刘桥中学读高一,正向理想中的大学冲刺。把两个儿子培养成对社会和家庭有所作为之人的目标,正一步步地接近。现在,他和妻子依然像创业之初那样精打细算,精心打理着手套加工点,家中的1.8亩责任田年年丰收。在接受采访时,赵勇说:“往后如果手头有了积蓄,自己的体力和精力都可以,就再把厂子扩大或上个新的项目,创一番新的事业。”说完,他便匆忙地赶去装车送货,就像一名出征的战士……

范宝林 曹文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